意向订单“扎堆”的eVTOL    商业化运营还需时间和耐心

图虫创意/供图

证券时报记者 陈雨康

两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亮相“十五五”规划建议,低空经济无疑是近两年最火热的未来产业赛道之一,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被视为其中最具市场潜力的创新载体。在不久前的第八届进博会上,有主机厂把eVTOL客运起降点搬进了会场,并模拟了从购票、候机到登机的全过程,“空中的士”蓝图照进了现实。与此同时,各大主机厂如同接力赛般官宣eVTOL订单,这些订单往往达百架级,总金额以亿元计,行业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质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有评论称,业内绝大多数eVTOL订单明确为意向订单,不具备法律效力,不需要支付订金,带有一定的“仪式”性质。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绝大多数地区缺乏完善的低空飞行服务系统、地面基础设施等,加之低空空域管理细则、统一的行业标准等必要的顶层设计缺失,eVTOL很难“飞起来”,近年内仍将困在蓝图中。

围绕外界质疑和行业瓶颈,多名低空经济从业者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头部eVTOL主机厂大多处于推进适航审定的阶段,在取得适航认证后,才能进入交付、量产和商业化等环节。密集的意向订单既有“浮夸”的部分,也涵盖了真实的商业探索和必要的市场预热。同所有新兴产业一样,低空经济必然会经历资本追捧的狂热、发展遇阻的冷静、外界质疑的考验等环节,在大起大落中摸索前行,直至迎来产业突破的关键节点。作为高安全、强监管的领域,eVTOL的发展更需要时间和耐心。

适航在前 量产在后

“现在eVTOL主机厂取得的许多订单都是意向订单,大多没有预付款,没有交付时间表,没有法律约束力,形式大于内容。”低空产业销售经理王明(化名)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展会等场合,签署一些意向订单更像是一种被设置好的议程,以此告诉外界,公司正不遗余力地探索商业化,里面有市场预热的意味。

例如,在第八届进博会上,几家eVTOL主机厂签署了最新一批的意向订单,其中仅有部分是“真金白银”或包含订金的确认订单。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7月举办的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上。

对此,未来低空经济创新中心理事长罗军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不少布局旅游观光、空中交通的企业存在购买eVTOL的需求,因此,意向订单也包含一定的真实市场需求;部分景区和下游企业为抢占低空经济风口获得热度,也会签署意向性订单来提升知名度。对于eVTOL主机厂而言,意向订单尽管不具备法律效力,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融资能力。各方“一拍即合”,才让“意向订单之风”劲吹。

意向订单“扎堆”的背后,除了上述无伤大雅的“生意经”,也有行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多数头部主机厂的eVTOL尚未取得型号合格证(TC)和生产许可证(PC),因此难以进行大规模量产,更遑论约定交付订单中的百余架eVTOL。

目前国内载人eVTOL中,仅有亿航智能EH216-S获得TC、PC、标准适航证(AC)以及运营合格证(OC)(注:OC为下游运营商取得),可以实现从设计、制造到商业运营的闭环。头部主机厂大多处于TC审查阶段,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它们普遍预计2027年左右获颁TC。

时的科技副总裁兼品牌总监徐安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eVTOL大多处于研发过程中,目前已来到适航取证阶段。预计2027年是一大分水岭,eVTOL完成适航取证后就可进行商业化交付。

基于国家发改委明确的低空飞行“先载货后载人”原则,一些头部主机厂已着手于载货eVTOL的商业化进程。

御风未来M1B货运eVTOL预计2026年完成货运适航取证工作。御风未来创始人兼CEO谢陵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M1B货运eVTOL已有一些确定性订单正在沟通中,预计明年将完成部分交付。在需求方试用后,团队将收集反馈意见,在产品改良优化后寻求较大规模的量产订单。载人eVTOL方面,公司正在优化整体设计,会在合适的时间向民航局正式提交TC申请。

基础设施“空白”待填

若适航取证进展顺利,多数头部厂商将在2027年前后正式开启eVTOL商业化进程。不过,从意向订单到商业交付之间,还横亘着技术彻底成熟、基础设施完善、商业模式跑通等多条鸿沟。

低空基础设施是eVTOL飞出蓝图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中,低空飞行所需的“四张网”――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均规划建设不足。

罗军表示,eVTOL要实现常态化运营,不仅需要空中交通指挥网络平台、地面飞行服务平台等配套设施,还需要明确1000米以下低空的交通指挥规则与标准,而这一领域的标准和规范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空白状态。

近年来,为抢占低空发展先机,各地斥巨资上马低空基础设施相关项目,也衍生出一些乱象。“目前各大城市均在自主建设本地空中交通指挥平台,若国家层面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与接口规范,这些平台建成后将成为‘数字孤岛’,既无法实现跨区域互联互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也难以满足低空交通规模化运营的功能需求。”罗军说。

若2027年是“空中出租车”进入现实的里程碑,那么留给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时间仅有两年左右。不过,低空领域企业家们对此持相对乐观的态度。

沃兰特联合创始人、行政总裁黄小飞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航空基础设施上拥有扎实的基础。一方面,国内有大量运输机场、通用机场(含直升机机场),这些已建成的设施经过适应性改造后,完全可以满足eVTOL等新兴航空器的需求;另一方面,国家已发文明确,鼓励新建住宅与商业楼宇预留低空基础设施。据测算,起降点等低空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仅有3―5个月,完全能追赶载人eVTOL商业化的进程。

“eVTOL和低空基础设施并非‘鸡和蛋’先后之争,而是互动和协调的过程。”谢陵表示,盲目投建低空基础设施不可取,eVTOL主机厂应成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牵引者和需求提出方。围绕eVTOL等飞行器的运营情况和实际需求,查漏补缺,由线织密成网,基础设施将自然成型。

为全方位解决eVTOL“上天”的瓶颈和痛点,头部主机厂也在探索政企联动模式,系统性打造从基础设施、航线网络到商业场景的完整生态。

据徐安介绍,时的科技已和安徽省通航集团、皖江金租及农业银行芜湖分行等达成战略合作,并在芜湖市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