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空华文(06698.HK)于11月14日发布公告称,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上海久吾一生与北京无界音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订立合营协议,共同成立一家AI音乐公司。根据协议,上海久吾一生将投资1.15亿元,持有合营公司32%股权,而合营伙伴投资2.44亿元,持有68%股权。
对于近年深陷负面舆情与业绩亏损的星空华文而言,此次向AI音乐的转型不仅是业务上的自救尝试,更是其在核心IP价值衰减后的背水一战。
进军AI音乐的野心与版权风险
现阶段,AI音乐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版权归属是首要问题,现行著作权法未明确AI生成内容的权利归属,导致侵权纠纷频发。
同时,数据垄断与人才紧缺并存,头部平台的数据壁垒限制中小企业创新空间,而兼具AI技术与音乐创作能力的跨界人才尤为短缺。
此外,AI生成的标准化模式可能挤压小众音乐与传统文化生存空间,音乐的艺术性表达与人文温度受到影响。这些都是星空华文需要面对的行业共性难题。
星空华文此次投资AI音乐领域,面临四重主要风险。
财务风险不容忽视。截至2025年中期,公司营业收入仅5903.5万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100.2万元。在这种背景下投入1.15亿元开展新业务,将进一步加剧现金流压力。
整合风险值得关注。合营伙伴控股68%的股权结构,可能导致星空华文在业务发展方向上缺乏足够话语权。双方能否实现真正的资源互补和技术协同,存在不确定性。
市场竞争风险严峻。AI音乐赛道已聚集了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头部平台,这些公司拥有更丰富的数据资源和技术储备。星空华文作为后来者,突围难度较大。
品牌修复仍是挑战。“李玟事件”引发的负面舆情尚未完全消退,公司品牌形象受损可能影响其新业务的市场接受度和合作伙伴信心。
从巅峰跌落的综艺巨头
星空华文当前的AI音乐转型背后,是其日益严峻的经营状况。曾凭借《中国好声音》等爆款综艺登上顶峰的星空华文,近年遭遇了断崖式下跌。
2023年夏季的“李玟录音事件”成为公司命运的转折点。该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暴导致《中国好声音》停播,公司股价在短短三个交易日内暴跌超过50%,市值蒸发近260亿港元。
业绩随之急剧恶化。2024年财务数据显示,公司全年收入仅1.63亿元,同比暴跌61.8%,净亏损2.33亿元。虽然较2023年同期的16.05亿元亏损有所收窄,但营收规模已不复当年之勇。
曾经作为收入主力的综艺节目IP业务大幅萎缩。2024年上半年,该业务营收仅2550万元,同比跌幅高达66%。公司在财报中可提及的综艺节目仅剩《亚洲超星团》一档,与昔日辉煌形成鲜明对比。
核心IP《中国好声音》的停播带来连锁反应。该节目曾贡献公司总收入的20%以上,如今空缺难以填补。星空华文股价已从2023年高点124港元跌至目前的1.43港元左右,跌幅超过98%。
多元化尝试纷纷失败
面对困境,星空华文此前已尝试多种转型路径。元宇宙曾是公司的重要方向之一。2023年7月,星空华文与奥那科技合作推出《中国好声音》首款元宇宙应用“Sing!Meta耀音”。
该应用旨在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虚拟节目舞台,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用户演唱内容转化为数字资产。然而元宇宙业务至今未能对业绩产生实质性带动。
另一转型方向是短剧。2024年,星空华文宣布启动“百部港片微短剧计划”,拟将其拥有的700多部经典电影IP(包括《警察故事》《英雄本色》等)开发为短剧内容。
公司拥有庞大的IP资源库,包括近万首音乐IP和700多部电影,这为其转型提供了内容基础。然而,经典IP改编面临“毁经典”的风险,且短剧赛道竞争激烈,成功并非易事。
星空华文的这次转型,不同于之前的元宇宙和短剧尝试,AI音乐与其传统内容基因更为契合。然而,面对重重挑战,星空华文需在技术创新与艺术品质之间找到平衡点。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