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金融时报
近日,行业首例撤销投资咨询业务牌照的罚单正式落地。11月14日,中国证监会公布对北京中方信富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方信富”)及其时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张松的行政处罚决定:对中方信富处以300万元罚款,并撤销其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许可;对张松给予警告并罚款60万元,同时采取6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这一处罚是证券投资咨询行业严监管的标志性事件,明确释放了“屡教不改者必遭重惩”的强烈信号,推动行业从粗放扩张向合规化、专业化深度转型。
三重违规叠加 情节严重性质恶劣
中国证监会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指出,中方信富的违法行为涵盖三大核心问题,且“情节严重、性质恶劣”。
一是未按规定保存文件和资料。2021年至2023年,中方信富未完整保存13名客户的营销服务记录;2020年对221名客户的业务推广、协议签订等服务环节留痕记录严重缺失。此类违规曾于2021年7月被证监会处罚,但公司未实质性整改。
二是监管禁业期间私下展业。2020年2月,北京证监局因中方信富多项违规责令其暂停新增客户6个月。然而,公司在整改期间私下新增223名客户,却在2021年12月向监管部门报送的说明中谎称“无新增客户”,公然对抗监管要求。
三是系统性虚假陈述。中方信富在2021年、2022年向证监会报送的监管报表中,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关键数据与审计报告严重不符;2023年2月提交的自查报告对微信公众号运营情况作虚假描述,试图掩盖违规营销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证监会在处罚决定中还详细地列举了中方信富、张松在申辩材料所提出的关于请求从轻、减轻处罚,免予撤销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许可的全部申辩意见。中国证监会表示,经复核,我会认为中方信富未按照规定完整保存相关客户文件和资料、向证券监管部门报送的文件资料有虚假陈述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当事人提出的相关意见缺乏证据支持,不能构成免责事由,相关事项未超出行政处罚时效。我会已充分考虑本案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量罚并无不当。综上,对相关申辩意见不予采纳。
“中方信富在行政监管措施禁止展业期间私下开展业务、拓展客户,且向证券监管部门报送虚假报告。上述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性质恶劣。”证监会在公告中表示,上述违法行为不仅破坏市场秩序,更损害投资者权益,且公司屡罚屡犯、主观恶意明显,最终导致“撤销牌照”这一处罚的落地。
此前三年五罚 监管处罚后屡犯不改
中方信富未按照规定保存有关文件和资料的行为所涉客户数量大,相关行为曾被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公开信息显示,近三年来中方信富及其分支机构已5次被采取的监管措施,违规范围覆盖合规管理、营销宣传、人员资质等关键领域:
2025年4月,中方信富深圳分公司因业务推广过程中,个别营销人员存在误导性宣传等情况,被深圳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2025年1月,中方信富郑州分公司因存在向证券监管部门报送的文件资料存在不实信息等违规行为,被河南证监局责令改正;
2024年8月,北京证监局指出中方信富存在未办理业务场所变更、内部控制失效、营销人员无从业资格、虚假宣传等多项问题,责令其暂停新增客户12个月;
2024年3月,上海分公司因营销宣传夸大误导、无证人员提供投顾服务被暂停新增客户6个月;
2023年6月,南京分公司因通过微信公众号违规发布投资建议、未实行留痕管理被处罚;
中方信富近几年来屡次受罚始终未能引起重视,最终使其迎来了撤销牌照的“终极处罚”。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方信富案例是证券投资咨询行业乱象整治的缩影。业内分析指出,行业违规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违法成本与收益不匹配,部分机构通过“擦边球”营销快速获客,而过往罚款金额远低于违规收益;二是内控机制形同虚设,合规岗位“纸面化”,留痕管理流于形式;三是散户投资者对高收益承诺易产生盲从,助长机构违规冲动。
此次中方信富被“摘牌”的处罚结果有着多重意义。首先是明确传递“零容忍”信号,尤其对多次违规、故意违规范畴的公司进行撤销业务牌照的最终手段。其次是强化负责人追责。张松作为法定代表人被处以重罚并处市场禁入,体现“追责到人”的监管思路。最后是推动行业良性转型。投资咨询机构须从根本上告别“忽悠式获客”模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