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联社11月17日讯(编辑 李响)1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银行间市场经纪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5〕第26号,下称《办法》),明确自2026年1月1日起实施。历经近4个月征求意见期,这份覆盖货币市场、票据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等多领域的监管规章,在保持总体框架稳定的基础上,对核心条款进行精准优化。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该办法不仅为银行间市场经纪业务划定清晰合规边界,更将推动这一规模超400万亿元的细分市场迈向制度化、规范化新阶段。
核心条款多维度优化,回应市场关切
对比今年7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办法》从业务范围、禁止性行为、主体责任等维度进行针对性调整,条款数量从26条精简至25条,内容整体更加精准务实。
财联社梳理发现,对业务范围更灵活性的界定是此次修改的突出亮点。如征求意见稿中“不得为金融机构参与债券发行和柜台债券等业务提供经纪服务”的表述,在正式稿中调整为“不得为金融机构参与债券发行业务提供经纪服务”,明确剔除对柜台债券业务的限制。“这一修改为机构开展柜台债券经纪服务预留了空间,更符合市场实际需求。”某货币经纪公司从业人士表示,此前柜台债券业务因规则模糊存在展业顾虑,新规落地后这一领域的合规路径将更清晰。
此外正式稿对禁止性行为清单的补充则直指行业痛点。《办法》第十四条和第十六条分别在征求意见稿基础上,对通讯工具的核心功能要求进一步明确,强化本地化真实性验证,并对报价信息进一步细化违规情形,增强可操作性。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调整精准覆盖此前部分机构通过“虚假撮合”套取费用、用个人通讯工具开展业务规避监管等乱象,此前曾有货币经纪公司因经纪人员虚构交易对手、编造虚假报价被处罚,新规将从制度层面遏制此类行为。
锚定400万亿市场痛点,三大方面重塑行业生态
数据显示,2024年通过经纪机构成交的银行间本币交易额达433万亿元,占全市场总成交额的20%,涵盖债券回购、同业拆借、利率衍生品等关键品种。在多位从业人士看来,《办法》的落地,将从市场秩序、行业格局、业务模式三方面推动银行间市场深度变革。
其中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办法》直击此前经纪业务“暗盘报价”“信息不对称套利”等核心痛点。第三方研究机构法询金融固收组撰文表示,此前部分经纪机构存在选择性展示报价、利用信息优势控制交易账户赚取差价等行为,导致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同时通过虚假报价和不真实成交,引导债券利率变动,变相操纵市场价格,对市场形成不良影响。
“《办法》要求经纪机构实时、完整披露最优报价与成交行情,并禁止直接或间接持有交易头寸,同时明确需向央行指定基础设施实时报送报价与成交信息,这将让经纪业务回归‘中介服务’本质,债券估值数据也会更贴近市场公允价格。”华东某券商固定收益业务主管表示,此前非正规委托交易带来的法律风险将大幅降低。
在行业格局层面,《办法》对机构资质、内控、系统的明确要求,将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据了解,目前国内拥有货币经纪牌照的机构共6家,同时有多家证券公司、票据经纪公司参与经纪业务,部分中小型机构在合规体系、人员储备上存在短板。“新规下,头部机构凭借成熟的系统建设与合规能力将进一步巩固优势,中小机构需加速补短板或寻找差异化赛道。”北京某金融研究院专家分析,未来经纪业务“通道型”机构生存空间将收窄,具备定价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的“服务型”机构更具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办法》还为市场开放与创新预留空间。据新华财经报道,在明确现有业务边界的同时,未封闭衍生品市场、跨境经纪等领域的创新可能。有市场人士指出,报价透明度提升与合规体系完善,将增强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银行间市场的信心,“这是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配套措施,能更好衔接国际市场交易规则”。
随着实施日期临近,市场机构已启动准备工作。有经纪机构表示,将加快系统改造以满足实时数据报送要求,同时推进与委托方的服务协议补签。业内预计,新规落地后,银行间市场经纪业务的透明度与交易效率将显著提升,为金融市场整体稳健运行注入新动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