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IMA官方
近段时间,各大险企陆续揭开2026年“开门红”之战的序幕。活动期间,分红险依旧成为了当之无愧的“C位”,部分险企还玩起了“饥饿营销”——通过限额销售、限时销售刺激消费者购买保单,意在为来年业绩打下良好基础。
业内人士认为,“饥饿营销”短期内确实能实现保单的快速销售,但是在销售过程中,营销员也要重视销售行为的规范性,不能通过宣传过高的预期收益误导消费者。消费者也应根据自身资金规划理性购买分红险产品,勿被高收益演示或“最后额度”等宣传方式迷惑。
分红险仍站“C位”
进入11月以来,各大险企推陈出新的频率加快。11月6日,新华保险宣布重磅推出其“开门红”主打产品——盛世荣耀庆典版终身寿险(分红型)。11月8日,平安人寿宣布推出平安御享金越(2026)终身寿险(分红型)和平安御享金越年金保险(分红型)。
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也曾宣布推出鑫鸿福养老年金险(分红险)。更早前的9月29日,泰康人寿宣布推出鑫享世家2026保险产品,采用“固定利益+浮动分红”双轮驱动的模式抵御市场波动风险。
综合来看,2026年度的险企“开门红”产品结构呈现显著变化,其中,分红险成为市场绝对主力,尤其大型险企纷纷将其作为业务拓展的核心。同时,产品间的差异化特征愈发明显。
例如,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的鑫鸿福养老年金险(分红险),打破了传统年金险的投保年龄限制,男性最高可投年龄延至70岁,女性达75岁,并整合了全国1600多家三甲医院绿通服务及医养社区资源。
平安人寿推出两款分红险产品中,平安御享金越(2026)终身寿险(分红型)支持双被保人,可以实现两代人共享;平安御享金越年金保险(分红型)可以灵活定制,开始领取年龄、领取期间、领取方式都可按照消费者实际需求制定。
泰康人寿的鑫享世家2026终身寿险(分红型)创新推出交清增额红利领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消费者可趸交保费,并将红利不断转化为新增保额,保障能力逐步增强。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保险公司都在大力发展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保险产品,未来分红险也将是险企的主推产品。比如:中国人寿浮动收益型业务在首年期交保费中的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超45个百分点;太保寿险代理人渠道销售的期缴新保单中,分红险占比进一步提升,达58.6%。
银保渠道成新业务价值增长支柱
今年以来,“报行合一”政策在多个渠道陆续实施,个险渠道的费用监管全面收紧。同时,预定利率多次下调,提前释放了部分消费者的投保需求,导致今年9月以来个险新单保费出现显著下滑。
从上市险企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数据看,人保寿险、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平安人寿、新华保险和太保寿险五家公司的个人代理人规模合计为133.02万人,较2024年末减少5.5万人,降幅达3.97%。随着人力规模的持续收缩,过去“以规模驱动业绩”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银保渠道的持续强势。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平安人寿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NBV)同比大增170.9%,在总NBV中的占比已达到35.1%。太保寿险前三季度银保新单保费同比增长52.4%,而传统代理人渠道新单则略降1.9%;新华保险银保新单保费同比增长66.7%,大幅高于个险渠道的48.5%。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增长逻辑来看,银保渠道在2026年“开门红”中将继续扮演关键角色。具体来看,一方面,银行客户对稳健型财富管理产品的需求旺盛,分红险“保证收益+浮动分红”的特性与这一需求高度契合;另一方面,“报行合一”政策深化后,银保渠道费用率透明化,头部险企通过精细化管理进一步降低费用成本,推动银保渠道NBV价值率提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