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今年以来,境内投资者全球配置热情高涨。Choice数据显示,跨境ETF的最新规模接近9200亿元,较年初的4240.17亿元实现翻倍增长。
随着跨境ETF交易活跃度的显著提升,近期机构密集提示跨境ETF的高溢价风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18日,11月以来相关公告数量多达300余条。
业内人士指出,跨境ETF高溢价现象反映出部分投资者仍视其为短线炒作品种,推动市场从“交易热”转向“配置热”,需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理念,同时可以关注部分新兴市场的分散价值。
跨境ETF规模年内翻倍
随着境内投资者对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持续升温,今年以来跨境ETF市场迅速扩容。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国内跨境ETF的数量由去年末的137只增长至192只,总规模达9195.8亿元,较去年末的4240.17亿元增长116.87%,已实现翻倍。
跟踪港股和美股市场指数的跨境ETF为规模扩张的“主力军”。其中,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最新规模超800亿元,为规模最大的跨境ETF产品;华夏恒生科技ETF(QDII)和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QDII-ETF)规模也均超400亿元。此外,广发纳指100ETF、博时标普500ETF(QDII)、国泰纳斯达克100(QDII-ETF)等美股主题的跨境ETF规模也均在150亿元以上。
交易热情推动溢价风险提升
记者注意到,在跨境ETF投资热潮之下,不少产品在二级市场出现不同程度溢价。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收盘,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ETF(QDII)、汇添富纳斯达克100ETF二级市场价格较参考净值出现14.823%和11.29%的溢价。此外,嘉实纳斯达克100ETF(QDII)、博时基金旗下的纳指100ETF、华泰柏瑞基金旗下的中韩半导体ETF等十余只跨境ETF的溢价率均超过4%。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跨境ETF高溢价背后,核心是供需失衡、套利机制受限、市场短期炒作因素叠加共振。一方面,跨境ETF的投资需求持续爆发,但QDII总额度有限且审批节奏滞后,多数热门产品额度提前耗尽,因此在二级市场资金追捧下价格被持续推高。另一方面,跨境交易的特殊性导致套利机制难以有效发挥。
“此外,市场短期炒作情绪加剧了这一现象,跨境ETF普遍支持T+0日内交易机制,所以吸引短线资金涌入。而纳指、日经等海外市场年内涨幅显著,赚钱效应引发‘羊群效应’。”李一鸣进一步称。
近期,基金公司针对跨境ETF溢价密集发布风险提示公告。例如华泰柏瑞11月18日公告称,公司旗下华泰柏瑞纳斯达克100ETF(QDII)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基金份额参考净值,出现较大幅度溢价,特此提示投资者关注溢价风险。同日,汇添富基金、华安基金、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发布类似的公告数量达20余条。
如此高频的溢价风险提示已持续一段时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18日,短短12个交易日内的相关公告不低于380条,日均发布数量超过30条。
建立理性的全球资产配置理念
在业内人士看来,跨境ETF本应是进行长期、理性全球资产配置的工具,但现实中却频繁出现因短期炒作导致高溢价的现象,反映出当前国内部分投资者仍将其视为短线 “炒作品种”。
“这是由于投资者对海外市场赚钱效应的盲目追逐以及对溢价风险的认知不足。”某公募基金研究人士向记者分析,要推动市场从“交易热”走向真正的“配置热”,需要投资者转变短期追高逐利的心态,树立全球资产分散配置理念,主动学习跨境ETF的溢价形成逻辑与风险特性,采用定投、资产再平衡等长期策略进行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境内跨境ETF仍主要以港股、美股市场为主,近年来跟踪沙特、巴西等市场的产品逐渐增多。例如,跟踪巴西市场指数的华夏布拉德斯科巴西伊博维斯帕ETF(QDII)和易方达伊塔乌巴西IBOVESPA ETF(QDII)均在日前刚登陆境内证券交易所。
李一鸣表示,新兴市场与A股、港股相关性低,能有效分散单一市场风险。此外,这些市场本身具备强劲的增长动能,且拥有显著的人口红利,以及科技制造、消费服务等崛起赛道,长期投资价值凸显。未来,随着QDII额度不断扩容,ETF互联互通机制稳步完善,基金互认安排放宽等举措的推出,新兴市场跨境ETF或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作者:聂林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