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兴生物收到纳斯达克退市决定函,拟申请听证暂缓程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11月19日,科兴生物(Sinovac Biotech Ltd.,纳斯达克股票代码:SVA)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11月12日收到纳斯达克上市资格部门发出的退市决定函。核心原因是公司未能在延期截止日(2025年11月11日)前提交2024年年度报告。根据函件内容,若未及时向纳斯达克听证委员会申请听证,其证券将于11月21日开盘时被暂停交易并摘牌。

  对此,科兴生物明确表示,拟按程序提交听证申请以暂缓退市进程。按照纳斯达克规则,科兴生物需在11月19日或之前向听证委员会提交申请,该申请将自动触发退市程序暂停,暂停期为提交之日起15天。科兴生物同时表示,拟在听证过程中进一步申请暂停退市的相关措施。

  此次年报逾期提交的诱因是审计机构变更。公告显示,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于2025年4月15日辞去科兴生物独立注册公共会计师事务所职务,导致年报无法按时提交。目前已聘请UHY LLP(优华扬会计师事务所)接任,双方正通力合作推进审计及年报编制工作。

  而审计机构辞任背后,是科兴生物已持续近十年的公司控制权之争。

  公开资料显示,科兴生物的前身可追溯至2001年,彼时尹卫东与潘爱华共同成立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下称“北京科兴”),主营业务是人用疫苗及其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2003年,北京科兴通过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反向收购的方式于2003年在美国纳斯达克OTCBB挂牌。2004年,该公司转板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2009年11月,科兴生物成功从AMEX转板至纳斯达克全球市场。

  控制权之争的序幕始于2016年。彼时科兴生物计划私有化并回归内地上市,创始人尹卫东与潘爱华分别组建资本阵营提出私有化要约,尹卫东联合赛富基金、维梧资本等主张维持现有管理团队,潘爱华则联合未名医药、强新资本(1Globe Capital LLC)等要求更换管理层,双方由此展开长期拉锯。

  期间,双方多次爆发激烈冲突,包括抢夺公章、占据生产厂房、切断生产线等极端行为,曾导致疫苗生产短暂中断;资本层面亦不乏“毒丸计划”等操作,董事会频繁更迭更致使战略决策陷入瘫痪。2019年2月22日,纳斯达克就以“公司治理混乱”为由暂停科兴生物股票交易。

  2025年1月,英国伦敦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因“历史决议程序存在瑕疵”,追溯性地将科兴生物董事会四名成员替换为1Globe于2018年提名的人选,使得控制权之争再度升级。

  4月24日,维梧资本发布声明显示,英国伦敦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判决之后,被任命的新董事随后采取了一系列为1Globe单方谋取利益、巩固其对董事会的控制、剥夺长期投资者的权利并破坏股东对公司所创价值的行为,直接导致审计机构致同辞职。

  而科兴生物随后回应称,致同辞职的核心原因是“无法依赖前董事会关于2021-2023年财务状况的陈述”,且审计机构披露截至2023年末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均发生于前董事会监督阶段,与新董事会无关。

  控制权争端升级的2025年,科兴生物推出系列大额分红计划,引发市场广泛关注。4月,公司宣布以每股55美元的标准发放现金股息;6月追加每股19美元的第二次特别分红,并拟推出每股20-50美元的第三次分红计划。7月10日,公司公告显示,每股55美元的现金股息正按计划发放。

  业内普遍认为,这一系列分红背后是延续近十年的控制权之争。此前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勇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大额分红)短期内可以提升股东信心,长期看如果可以借此解决长期以来的股东内斗问题,将为公司发展奠定基础。

  “大量资金用于分红,意味着企业可用于研发投入、业务拓展、设备更新等方面的资金减少,可能会限制企业的发展能力。同时,高额分红会减少现金储备,降低企业的财务弹性和抗风险能力。”邓勇教授进一步指出,若企业后续面临资金需求,可能需要通过债务融资等方式获取资金,从而增加企业的债务负担和财务成本,影响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

  从经营基本面看,科兴生物近年业绩持续波动。2021年因新冠疫苗CoronaVac获批中国附条件上市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紧急使用资格,科兴生物销售额从2020年的5.106亿美元飙升至194亿美元,创历史峰值。

  但根据科兴生物官网披露的最新半年报数据,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1.213亿美元,同比下降13.6%;净亏损6860万美元。同期,研发费用1.441亿美元,同比2023年上半年的1.511亿美元略有回落。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与受限现金合计11亿美元。

  目前,科兴生物核心业务相对稳定,拥有甲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等多款上市产品,在研管线持续推进。但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尚未完全修复,此次退市危机的最终走向、年报能否顺利提交及后续经营复苏计划,仍需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