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办地标即将易主 厦门国资21亿元抄底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上海大宗交易市场已步入一个由内资主导的“本土化”新阶段。

  中房报记者 付珊珊丨上海报道

  上海核心商圈地标仙乐斯广场“易主”传闻再起。市场消息称厦门市属国企象屿集团拟以21亿元收购其90%权益,成交单价约3万元/平方米。

  今年6月,该消息就曾引发商业地产圈的关注,但两个月后,又有消息表示交易中断,近日成交消息再度在市场流出。

  为核实交易真实性,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象屿地产相关人士。该人士于11月18日向记者明确表示:“没有收到这个消息。”

  不过,有对上海资产交易比较熟悉的商业地产人士表示,上述交易已确定,但仍在交易过程中。

  ━━━━

  折价25%与三度易主:

  一栋地标建筑的十年流转

  尽管未经官宣,但有业内人士透露,上海仙乐斯广场本由多方共同持有,象屿集团此次收购并未取得全部股权,原持有方仍保留部分权益。

  若交易属实,21亿元的成交价较2023年底28亿元的初始报价已折让约25%,成为上海核心商圈“以价换量”的典型案例。

  这也将是仙乐斯广场近十年来的第三次重大产权变动。

  作为南京西路重要商办综合体,仙乐斯广场前身为1936年英籍商人沙逊投资的“仙乐斯舞厅”,曾与百乐门齐名。2001年项目完成重建,形成总建面8.5万平方米的商办综合体,其中商业2.28万平方米,甲级写字楼5.23万平方米。

  项目区位优势明显,紧邻人民广场地铁站,日均客流量超百万。截至2023年底出售启动时,商场出租率约90%,办公楼出租率超70%,稳定的收益表现曾吸引多批外资基金关注。

  回顾其产权变迁:2014年基汇资本曾计划以30亿元将项目售予瑞安房地产,但因回报率未达预期而未果;2015年8月,由太盟投资集团、高盛等牵头的财团完成收购,当时估值已达34亿元。

  ━━━━

  象屿地产:

  住宅去化承压下的资产配置转向

  此次交易的收购方象屿集团为厦门市属国有企业,2024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业务涵盖大宗商品供应链、城市开发运营等多元领域。

  象屿集团虽然也在上海进行过布局,但业界更为熟知的是其旗下地产开发平台——象屿地产。公开资料显示,象屿地产近年来在上海住宅市场加速扩张,通过联合拿地在嘉定、宝山、闵行等区域获取多宗地块,销售排名迅速提升。

  尤其是2022年,象屿地产在上海加速扩张,当年在嘉定、宝山、闵行等区域联合摘得6宗地块,权益地价达79亿元,推动其在全国房企销售榜排名从第127位跃升至第56位。2023年,象屿地产继续发力,虽然在公开市场拿地数量有所减少,但在上海的排名进一步提升至35位。2024年,象屿地产在上海共摘地3宗,权益地价为68.6亿元,与2023年的公开市场拿地数量持平,但乏力症状已经凸显。

  今年以来,象屿地产在上海更是陷入“拿地困境”,直到3月28日,才以总价66.78亿元摘得闵行区兰香湖地块,成交楼面价30151元/平方米,溢价率18.97%,这是其今年在上海拿下的首宗地块。

  但该项目入市后也面临市场压力。兰香湖地块被象屿地产打造为天誉兰园,网上房地产数据显示,该项目今年两次开盘推出132套房源,但截至目前仅去化六成。而纵观象屿地产在上海的布局,其鲜少在市中心拿地,项目多位于郊区,因此不少项目去化面临压力。除了天誉兰园,同样位于闵行区的天宸雅颂项目共推出643套房源,但目前去化不到一半;位于浦东新场镇的招商象屿星耀翠湾亦去化不佳。

  尽管销售承压,象屿地产拿地步伐并未放缓。中指院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末,象屿地产在上海拿地金额已经达到69亿元。

  近期,象屿地产再度瞄准浦东川沙板块,发布了浦东新区PDP0-0706单元C05A-18地块新建普通商品房项目招标计划公告,该地块正是上海九批次即将开拍的9幅地块之一。根据招标预告公告显示,象屿地产拟投资27.35亿元于该幅地块。

  在此背景下,市场对象屿集团收购核心商圈成熟商办资产的举动尤为关注。这被视为地方国资在住宅市场之外,谋求资产配置优化和稳定现金流的重要战略转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仙乐斯广场的土地使用年限仅剩约16年,但这一“短年限”特征并未阻碍交易传闻,反映出市场估值逻辑的变化。

  ━━━━

  趋势:内资主导的上海大宗交易新格局

  仙乐斯广场的成交也折射出当下上海大宗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戴德梁行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上海大宗交易市场在外资阶段性离场的背景下,以内资力量为核心引擎实现逆势突围,143.6亿元的单季成交额环比激增67%。

  这一增长态势在内外资结构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当季内资占比达到罕见的100%,外资则呈现集体缺席状态。这一极端比例并非偶然,它清晰地标志着上海大宗交易市场已步入一个由内资主导的“本土化”新阶段。

  在这一结构性转变中,内资买家阵营也呈现出显著的分化特征。市场参与主体正从过去相对单一的专业机构,扩展为更加多元的生态图谱。一方面,以中邮保险、信达资产等为代表的专业投资机构继续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凭借其长期资金优势和专业研判能力,持续加码核心区位优质办公、零售物业的配置。另一方面,以上海本地及长三角区域的地方国资平台、谋求产业升级的上市公司和实力实体企业,共同构成了非机构投资者的主力军。他们或为资产保值增值,或为产业协同布局,正成为市场中不可忽视的活跃力量。

  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也带来了资产估值逻辑与投资策略的调整。在上海中原地产分析师卢文曦看来,国资接盘或更看重其稳定的租金回报与核心区位价值,在当前市场环境下,3万元/平方米的成交单价具备较高性价比。且在住宅去化承压、土地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收购具备稳定现金流的商办物业,不仅可优化资产配置,也为企业提供了穿越周期的运营支撑。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宏观环境与微观策略的双重驱动。从宏观层面看,国际资本流动性的周期性收紧,以及部分外资采取的“观望”策略,为内资提供了承接核心资产的窗口期。从企业微观层面看,在住宅开发业务普遍面临去化压力、公开土地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收购能够产生即时、稳定现金流的成熟商办物业,不仅是对传统开发业务单一风险的有效对冲,更是对资产配置结构的战略性优化。此类资产虽增长潜力可能有限,但其确定的租金收益和较强的抗跌性,能为企业提供宝贵的运营现金流和财务稳定性,助力企业平稳穿越行业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