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鲜为人知的中国人工智能公司近日发布了一款开源推理模型,对西方的主导地位构成挑战,而研发成本仅为西方同类产品的一小部分。但这家公司并非深度求索。
本月早些时候,北京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推出Kimi K2 Thinking模型,随即在科技圈引发热议。硅谷知名风投公司门洛风投的一位合伙人称其为“人工智能领域的转折点”。该模型目前在人工智能分析网的智能指数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的GPT-5.1。在另一项衡量更复杂、解决问题类智能体任务性能的基准测试中,月之暗面模型的表现甚至优于OpenAI的产品。
然而,这次市场几乎没有作出任何反应。正如彭博社经济部的迈克尔·邓所指出的:“与今年1月深度求索所引发的恐慌形成鲜明对比,当时英伟达单日市值蒸发近6000亿美元。这一现象表明,投资者已迅速意识到,中国实验室能够以更低成本达到前沿水平。”
难道世界已经对小预算实现人工智能顶尖水平习以为常了吗?
诚然,仅通过基准测试来评判模型性能已变得越来越困难。月之暗面最新发布的产品加入了本就激烈的中国国内市场竞争之中。今年以来,阿里巴巴、智谱AI、稀宇科技等中国公司密集推出新产品或产品升级。竞争推动了创新。
与此同时,西方同中国的成本差距令人咋舌。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Kimi K2 Thinking的训练成本为460万美元。月之暗面团队的一名代表随后在红迪网的“有问必答”社区中表示,这并非“官方数据”。但在被问及下一代模型何时发布时,该代表俏皮地暗示了双方在支出上的巨大差异,称其将在“萨姆(指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的万亿美元数据中心建成之前”推出。
硅谷已对此有所关注。我此前曾写到,越来越多的美国初创公司似乎已在悄悄基于中国的人工智能模型(其中包括月之暗面的模型)进行开发。甚至在月之暗面的此次更新之前,风险投资者查马思·帕利哈皮塔亚就曾表示,他合作的一家公司已改用Kimi K2 Thinking。这一趋势难以量化,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卷入美中人工智能竞争的地缘政治漩涡。
这些中国模型受欢迎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的低成本开发和开源模式。虽然开发者可以下载并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但大规模部署仍需要一定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支持。这意味着,对于英伟达等芯片制造商而言,威胁并不像深度求索引发抛售潮后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关乎生存。
但从估值差距来看,仍有一些地方不合逻辑。尽管月之暗面的最新模型性能已非常接近OpenAI,但它的最新估值仅为约33亿美元,这与OpenAI这个美国巨头5000亿美元的估值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美国杰富瑞金融集团分析师上周指出,2023年至2025年间,中国超大规模科技公司的资本支出总和比美国同行低82%。但根据各类分析,双方最顶尖模型的性能差距如今已微乎其微。即便面临芯片质量不佳和竞争激烈的局面,明显更低的支出也意味着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正浮现出更清晰的投资回报路径。
Kimi K2 Thinking更新发布后,美国抱抱脸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托马斯·沃尔夫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强调了其进步,并问道:“这会是又一个‘DeepSeek时刻’吗?”他紧接着又问:“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期待这种情况每几个月就发生一次?”
答案似乎越来越明确,我们已经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尽管面临芯片限制和预算大幅缩减的局面,中国人工智能实验室似乎仍能异军突起,缩小同硅谷的性能差距。对于美国科技巨头而言,如今的问题已不再是能否保持领先,而是巨额支出是否真的能转化为更好的商业回报。(编译/林朝晖)
本文由彭博新闻社网站11月18日发表,原题为《深度求索已成为新常态了吗?》,作者是凯瑟琳·托尔贝克。
审核 | 陈鹏
编辑 | 董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