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为何齐聚中国东方教育?国赛佳绩背后是职教改革的“样本”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的硝烟刚刚散去,中国东方教育集团(00667.HK)的实训基地里,却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光明网、人民网、新华社、央广网等主流媒体的记者纷至沓来。一场大赛的佳绩足以引发关注,但吸引媒体深度探访的,往往是现象背后的标杆意义。

  媒体合影

  媒体观察:课堂“静悄悄的革命”,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走进中国东方教育的课堂,记者们发现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光明网在报道中敏锐地指出,这里的课堂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不再单向灌输,取而代之的是“问题链”和“任务驱动”;学生的眼神里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的光芒。这场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正是职业教育改革孜孜以求的理想图景。

  中国东方教育的教学负责人向媒体揭示了核心机制:“国赛让我们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集团将产业前沿标准作为课堂起点,用大赛表现作为教学反馈,形成了一个“倒逼式改进”的闭环。这套被媒体概括为“以赛促教”的系统改革,不仅锻造了赛场上的奖牌,更实现了“技能+就业”的良性循环,让学生毕业即能高质量就业。

  媒体聚焦:“双师型”教师队伍,破解职教核心难题

  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难题,也成为了人民网本次探访的重点。报道中,人民网将“双师型”教师定义为“职业教育师资结构升级的关键”,他们既懂理论又能实操,既通教学又知产业。

  丁朋(左一)指导学生王志伟西餐实训。中国东方教育供图

  新东方烹饪学校的丁朋老师,作为从世赛选手转型“金牌教练”的典范,向记者生动展示了他的“教学哲学”:“文火”淬炼理论根基,“武火”打磨实战技艺。他的课堂,既有知识的深度,也有厨房的烟火气。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东方教育为媒体展示了如何将个人的优秀转化为体系的力量。其构建的“大师引领、校企共育、赛训融合”的“三位一体”教师成长生态,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师型”队伍建设路径,回答了“如何让优秀教师成批涌现”的时代疑问。

  战略印证:职教产业园模式,获国赛成绩“官宣”

  本次大赛,中国东方教育旗下安徽职教产业园选手的集体爆发,引起了新华社的高度关注。新华社在报道中明确指出,这一成绩“精准印证了其‘区域中心’战略的前瞻性与有效性”。

  安徽职教产业园。中国东方教育供图

  媒体分析认为,集团自上市后布局的全国七大职教产业园,通过集约化、嵌入式办学,系统性地破解了职教领域“规模与质量难以兼顾”的长期困境。国赛的奖牌,成为这一战略成功最有力的“官宣”。从“试点探索”到“成熟复制”,中国东方教育的园区化战略,为职业教育如何深度嵌入区域经济、连接教育链与产业链,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落地样板。

  时代缩影:技能铸就梦想,点亮万千学子出彩人生

  媒体的镜头,最终对准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央广网深情讲述了糖艺/西点制作项目铜牌获得者王天祥的故事,从他年少时的迷茫,到在实训课中找到方向,再到国赛舞台上收获尊严与梦想。他的感言——“技能,不仅能安身立命,更能赢得尊严、成就梦想”——通过央媒传遍全国。

  王志伟获得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金牌以及安徽参赛代表团最佳选手奖

  王天祥和王志伟(烹饪西餐项目金牌)们的故事,被媒体定义为“新时代青年成长的缩影”。他们的经历证明:职业教育,能够完成青年从“被选择”到“主动选择”、从“靠双手谋生”到“凭技能立身”的深刻蜕变。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职业教育价值最动人的体现。

  为何而来?为一份可复制的“东方答案”而来

  主流媒体齐聚中国东方教育,绝非仅为报道几枚奖牌。他们是为探寻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密码”而来。在这里,他们看到了有效的教学范式、成熟的师资方案、成功的战略模式以及动人的成才故事。

  中国东方教育的实践,整合成一份关于“如何办好职业教育”的、系统且可复制的“东方答案”。这正是吸引媒体深度探访的根本原因。它的探索与成功,在于为整个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升级,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与前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