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会生物IPO:全球首款HSV-2溶瘤病毒进入III期临床 未来能否跨越商业化鸿沟?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近日,武汉滨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会生物”)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华泰国际、招银国际及中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滨会生物成立于2010年,公司聚焦癌症免疫疗法,构建了溶瘤病毒、核酸疗法及蛋白生物制剂三大管线矩阵。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已完成13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15亿元,投后估值达32.2亿元。IPO前已经吸引了扬子江药业、九州通、中金资本、祥峰投资等资本加持。然而,资本市场的青睐背后,是公司持续扩大的亏损、尚未验证的商业化能力以及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

  从产品角度看,滨会生物的在研管线颇具亮点。其中,核心产品BS001(OH2注射液)是全球首个进入III期关键试验的I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载体溶瘤病毒候选药物。

  目前,BS001正在中、美、欧三地同步开展针对黑色素瘤的III期临床试验,并以总生存期(OS)作为主要终点,同时拓展至结直肠癌、胶质母细胞瘤等多个适应症。该产品已获得FDA两项孤儿药资格、CDE突破性疗法认定等权威背书。

  另一重磅产品BS006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双抗溶瘤病毒,于2025年8月获中国国家药监局临床许可,重点针对免疫耐药及“冷肿瘤”等难治性实体瘤。此外,公司还布局了核酸疗法BR003、BS051及蛋白生物制剂BR016等早期管线。

  尽管研发管线亮点突出,但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导致公司亏损持续扩大,现金储备告急。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分别为98.1万元、172.5万元和14万元,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滑44%。收入主要来源于研发服务与试剂销售,规模小且不稳定。

  同期公司净亏损分别为1.10亿元、1.13亿元和4421.5万元,两年半累计亏损超2.7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66亿元,而2024年净亏损达1.13亿元。若按此大致计算,现有资金仅能维持约1.5年运营。

  从市场前景来看,中国溶瘤病毒市场规模从2023年的2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5亿元,增幅达29.6%,但整体渗透率仅约12.4%。同时,患者对溶瘤病毒疗法认知有限,且多数产品尚未纳入医保目录,单疗程费用普遍超过10万元,支付压力较大,短期内市场空间或有限。

  结合既往案例来看,安进的T-VEC作为全球首个获得FDA批准的溶瘤病毒疗法,其商业化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近年全球销售额一直徘徊在2000万-3000万美元区间。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首先是T-VEC的适应症仅限于黑色素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市场潜力。其次,瘤内注射的方式给药操作复杂,对医生技术要求高,且对于深部肿瘤或弥漫性肿瘤难以实施,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范围。此外,在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试验中,其数据并未显示出预期的协同增效作用,这也影响了其在更广泛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眼下,滨会生物的BS001正面临与T-VEC类似的处境。从适应症看,BS001仅有用于治疗黑色素瘤一项适应症进入临床Ⅲ期,给药方式同样为瘤内注射,与PD-1抑制剂联合用药方案用于治疗实体瘤也尚处于研究之中,有效性仍待验证。

  此外,溶瘤病毒药物的推广需深度绑定肿瘤科室,不仅需向医生阐释复杂的作用机制,还需培训医护人员掌握瘤内注射操作规范,对销售团队的专业性要求极高。而滨会生物核心团队以研发人员为主,销售及市场人员占比不足5%,完整的销售网络尚未搭建,公司如想成功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变难度不小。

  相比之下,老牌药企的同类竞品在商业化层面优势显著。摩熵医药信息显示,诸多国内创新药企业已布局溶瘤病毒药物。

  例如,恒瑞医药与上述德国肿瘤免疫公司Oncolytic Biotech于2022年展开合作,引进溶瘤病毒技术,溶瘤病毒与PD-1(卡瑞利珠单抗)联用疗法针对肝癌等实体瘤的临床试验处于Ⅱ期阶段;复星医药2021年通过基金参投复诺健生物,后者核心产品VG161已进入国际多中心Ⅱ期临床;百济神州于2023年与SpringWorksTherapeutics合作,探索溶瘤病毒与MAPK通路抑制剂的联用方案,目前处于Ⅰb/Ⅱ期临床阶段。此外,君实生物、康华生物(维权)、三生制药、再鼎医药、长春高新等上市药企均在溶瘤病毒领域有所押注。

  眼下,滨会生物正处于由研发型企业转变为商业化企业的关键时点,公司能否在资本加持下成功突破商业化困境仍有待时间和市场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