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发布养老金融行动方案,银行业如何答好这道“必答题”?多重问题仍待破局

  财联社11月21日讯(记者 彭科峰)近期,深圳等多地政府就养老金融发布相关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十五五”规划期末,实现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养老产业实现良性互动。

  那么,作为金融行业的主力军,目前银行业对于养老金融都有哪些安排和布局呢?目前养老金融还需要那些政策支持?连日来,财联社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年内多地监管部门发文指导养老金融,涉及资产证券化、保险年金、理财产品扩围等

  近日, 广东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广东省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出15条具体措施,明确广东养老金融发展两阶段目标:到2028年,全省养老金融供给体系基本完善。到“十五五”规划期末,实现金融支持养老资金运用更加成熟稳健,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养老产业实现良性互动。

  广东的做法并不是孤例,年内吉林、重庆、青岛、北京等多省市的金融监管部门均就发展养老金融制定相关规划、部署工作。

  比如,青岛金融监管局发文称,联合青岛市委金融办、人社局、医保局、民政局等十三部门印发《青岛市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产品供给、服务模式等五大领域12项重点任务。整合金融、医保、民政、养老服务,构建专项统计监测、监管评价与长周期考核体系。

  吉林金融监管局发文指出,紧紧围绕吉林省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养老金融相关工作,积极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金融体系。加强对养老产业的融资支持和风险保障,督促金融机构提升老年群体金融服务水平,优化老年群体金融服务。

  重庆金融监管局发文指出,强化货币工具、税收递延、金融监管等政策协同,构建重庆市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动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数和缴存规模稳步增长。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

  多家银行正密集响应 养老金融已成行业必答题

  “发展养老金融是‘五篇大文章’的关键一环,也和当前老龄化社会逐步到来的背景相契合。”某国有大行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目前银行业对于养老金融普遍参与度都很高。尤其是在传统的地产、基建信贷需求增速不再的背景下,银行业也把养老产业信贷、个人养老金等相关领域作为新“蓝海”。今年以来,多家银行正在着力打造、升级自家银行的专属养老品牌,以吸引更多关注。

  建设银行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目前养老金融的核心矛盾,在于“长期刚性需求”与“短期供给不足”的错配。从行业实践看,多数机构仍沿用“产品思维”:将养老金融等同于“养老理财+保险”的组合销售,忽略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状态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为此,该行近期推出个人养老服务,设计了“养老规划‘五步走’便捷服务”,即通过三步测算让客户掌握自身养老金一、二、三支柱的资金情况,第四步了解理想养老费用,第五步测算资金缺口匹配产品,最后以一张“养老资产视图”呈现,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交行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该行是首批推出养老金融品牌的国有大行,目前正在积极探索服务养老产业的新模式,包括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养老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构建产业生态、强化资金监管等。近期,交行创新推出面向养老机构的线上融资产品,通过引入民政数据,构建风险评估和授信模型,覆盖包括民非组织、企业等养老机构市场主体。目前,相关产品已在上海成功试点,并将逐步推广至全国。

  中信银行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近期该行围绕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人群的养老需求,整合中信集团内外优质资源,持续升级养老金融服务体系。目前,中信银行客户可以登陆中信银行APP快速查找并使用,实现开设养老金账户、购买养老产品、日常资产管理等多项功能。

  “当前,养老金融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必答题。”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张剑告诉记者,目前该行已经服务超2950万养老金融个人客户。

  养老规划认知不足、养老产业信贷周期错配、多重问题仍待解局

  在采访中,财联社记者从多名银行业人士了解到,目前银行对于发展养老金融的动力十足,但在客户层面仍然面临认知不足等障碍。某全国性银行人士指出,仅以个人养老金账户为例,目前最新的开户数据应在七千万多万左右,且今年增长幅度明显不如去年。

  “整体来看,居民的养老意识正在不断提升。但是,从养老规划的认知到养老资金的实际储备,仍然存在明显差距,这表现为客户的储备意愿不足和缺乏专业指导及规划等。”中信银行相关人士介绍,金融机构应当通过金融创新与服务延伸探索,推动养老金融从单一产品供给向综合化解决方案转型,将理财、保障、医疗、康养等多维度服务深度融合。

  而在养老产业的信贷支持领域,目前各家银行都在积极发力。但有上市银行人士向记者指出,养老产业的投资周期和回报周期都很长,利率较为优惠,这一定程度上和银行的信贷资金周期并不完全匹配,可能需要政策方面更多改革和支持。

  “坦白说,作为我们专业的养老机构来说,是非常希望获得银行的长周期且成本便宜的资金支持的。但银行也是盈利机构,也需要考量很多问题。”某央企旗下的养老产业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该机构旗下的养老床位约有四成空置,这显然会影响资金的回报。“很多人的养老支付能力和意愿是存在错配的。养老金融、养老产业可能需要更加普惠的方式。”

  在业内人士看来,发展养老金融,还需要更多政策创新。比如现在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积极性不足、银行吸纳的养老金资金尚不充足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比如,在养老金领域,是否可以探索设置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养老金账户,鼓励老、中、青把闲余资金投入到一个账户,实现共享。”某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人士向记者指出,养老金融的政策、制度等仍有改进空间。

  (财联社记者 彭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