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集团获批保险兼业代理牌照 业务转向集团直营代理 会否引发新一轮下沉市场渠道竞争?

  财联社11月25日讯(记者 高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批复,同意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邮政集团”)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在保险行业人士看来,这意味着邮政集团实现了从“银行代理+自有险企”向“集团直营代理”的升级。

  “与此前邮银行的银行渠道代理和中邮人寿的自有险企模式不同,此次获批使邮政集团能够直接整合其遍布城乡的实体网点资源和物流网络,构建起‘场景化、下沉式’的保险服务生态。”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就获批牌照事项,财联社记者向邮政集团官网电子信箱发送了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暂未获回复。

  一家寿险公司内部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邮政是具有人力密集优势且稳健的集团,适合在纵深领域拓展业务人员,但业务人员资质无法一刀切,会否影响主业、激励措施的正确引导等,仍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业内:从“银行代理+自有险企”向“集团直营代理”升级

  从批复内容来看,邮政集团15 类获批险种涵盖车险、农险、寿险、健康险等全品类。

  实际上,邮政集团早已涉足保险代理领域且旗下金融牌照布局成型,其控股的邮储银行手握银行牌照与保险兼业代理资格,子公司中邮人寿持有寿险牌照。

  邮储银行2024年年报显示,邮政集团通过代理网点向该行提供代理银行中间业务服务,其中,代理类金融服务及其他服务包括代理保险等。

  另外,邮储银行2019年招股书显示,彼时报告期内,邮政集团各分支机构通过邮政营业所等邮政企业网点从事保险兼业代理业务。截至招股书签署日,邮政集团控制的14家公司中经营范围中包含保险代理、保险兼业代理、保险业务。

  不过,招股书称上述11家企业已实际不从事其经营范围中所述的保险代理、保险兼业代理或保险业务,湖北天鸿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湖南邮政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及中邮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实际从事保险代理、保险兼业代理业务。

  而天眼查显示,湖北天鸿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已在2021年12月被注销,湖南邮政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也已在2021年10月被注销。

  那么,此番获批保险兼业代理牌照对于邮政集团而言意味着什么?与此前业务逻辑有何不同?

  除了实现从“银行代理+自有险企”向“集团直营代理”的关键升级,杨帆还表示,与此前邮储银行的银行渠道代理和中邮人寿的自有险企模式不同,邮政集团的业务逻辑将从传统的渠道分销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全场景渗透,通过集团层面的统一运营,更精准地触达基层市场,实现保险服务与邮政便民业务的深度融合。

  值得的一提的是,监管批复指出邮政集团“代理保险业务的营业网点范围为代理营业机构”。杨帆对此表示,批复中提到的“代理营业机构”,指的是邮政集团旗下的、非银行的各类营业网点,比如我们常见的邮政支局、所。

  “这些网点以前是纯粹的邮政普遍服务网点,现在被赋予了‘保险代理机构’的法定身份。它们的保险业务收入、业绩将直接归属于邮政集团的金融业务板块,而不是邮储银行。”杨帆如是说。

  将如何搅动保险市场?

  资料显示,中国邮政集团以邮政、快递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为主业,金融板块旗下包括邮储银行、中邮人寿、中邮证券等。2024年,中国邮政集团完成收入7025.84亿元、同比增长1.53%,实现利润865.23亿元。

  邮政系保险方面,中邮人寿2025 年前三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 1513.11 亿元,同比增长 17.66%。不过实现净利润91.29亿元,同比减少15.57%。

  另外,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邮储银行代理保险长期期交保费销量745.22亿元,同比提升10.16%。

  杨帆认为,获批牌照后将为邮政集团的未来发展注入动力,将盘活其遍布城乡的实体网点资源,将传统的服务节点升级为高价值的金融触点,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另外,通过保险这一高粘性金融产品,能够提升客户忠诚度和单客价值,反哺邮政其他业务板块等。

  在杨帆看来,邮政集团入局将对保险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其覆盖全国、深入乡镇的近6万个网点,将拓宽保险服务的物理边界,有效解决广大县域和农村地区保险渗透率不足的痛点,成为推动普惠保险发展的强大引擎。

  另一方面,邮政长期深耕基层市场所积累的广泛社会信誉和品牌认知度,将加速保险知识的普及和消费者信任的建立,从而激活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迫使现有市场主体重新审视渠道战略,可能引发新一轮针对下沉市场的渠道竞争与服务创新。

  “邮政集团的机遇在于盘活存量资源、开辟增长新赛道,但也存在如何驾驭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金融体系的挑战。”杨帆称,平衡产品资源的关键在于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开放式产品策略,将中邮人寿定位为基础产品供应商,同时引入第三方特色产品以丰富供给,形成“自有+优选”的产品货架,通过精准的客户画像和需求分析工具,实现产品与客户的智能匹配,避免内部资源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