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聚焦2025年第三季度美股财报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码:BABA、9988.HK)云计算业务实现 34% 的增长,超出市场预期。不过,该公司为抓住人工智能热潮,在消费者补贴和数据中心方面大幅投入,导致利润大幅下滑,云计算业务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一负面影响。
旗下拥有旗舰级 “通义千问”(Qwen)平台的云计算部门,推动阿里巴巴在今年 9 月所在季度(注:通常为自然年第三季度)的总营收增长 5%,达到 2478 亿元人民币(约合 350 亿美元),略高于市场预期。同期,其中国电商业务营收增长 16%,这表明在与京东(JD.com Inc.)和美团(Meituan)的三方竞争中,阿里巴巴表现不俗。该公司的美股在盘前交易中上涨逾 2%。
强劲的业绩或许会让押注阿里巴巴成为人工智能(AI)发展领军者的投资者更有信心。阿里巴巴已加快 AI 模型的发布节奏,最终推出了新版 “通义千问” 移动应用 —— 此举旨在复制 OpenAI 旗下 ChatGPT 的成功 —— 该应用在本月上线后迅速打开市场。
阿里巴巴发布财报之际,市场对 AI 基础设施投资的可持续性愈发怀疑,因为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盈利路径。11 月 25 日(周二),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吴泳铭驳斥了有关 “AI 投资泡沫” 的担忧 —— 这类担忧部分源于数据中心融资的循环性特征。事实上,这家中国企业计划探索 “积极” 的投资策略,以跟上快速变化环境下激增的市场需求,并应对激烈的竞争。
吴泳铭表示:“展望未来三年,我们认为所谓的 AI 泡沫问题其实并不明显。”
吴泳铭的言论与今年 3 月集团董事长蔡崇信的警告形成反差。当时蔡崇信指出,亚马逊(Amazon.com Inc.)、微软(Microsoft Corp.)和 Meta(Meta Platforms Inc.)等公司存在过度投资的情况。过去一个月,随着市场对 “数据中心建设可能长期超过需求” 的担忧加剧,这些公司的股价均出现下跌。
与京东(JD.com)和拼多多(PDD Holdings Inc.)一样,阿里巴巴的业绩也超出预期。这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刺激措施,以及三家企业为争夺消费者和食客而投入的数十亿美元补贴。
但高额投入也侵蚀了盈利能力:同期净利润大幅降至 209.9 亿元人民币。这不仅源于折扣补贴,还与 AI 开发成本不断攀升有关 —— 该季度销售和营销费用增长了一倍多。
彭博情报分析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业务的利润下滑,可能抵消了其国际电商业务亏损收窄和云计算业务盈利增长带来的积极影响。再加上其他业务(包括菜鸟的贡献)亏损扩大,这将导致阿里巴巴连续第二个季度营业利润受损。
—— 分析师 Catherine Lim(林凯欣,音译)与 Jason Zhu(朱杰森,音译)
中国 AI 企业在全球 AI 股抛售潮中表现相对稳健,部分原因是它们的支出计划规模相对适中。但阿里巴巴的投入(未来三年计划投入 3800 亿元人民币)使其与国内多数竞争对手形成鲜明差异。腾讯控股(Tencent Holdings Ltd.)在最近一个季度承诺的资本支出约为 18 亿美元。
从表面上看,阿里巴巴的目标也更为激进。其新版 “通义千问” 移动应用在上线四天内吸引了 1000 万用户,成为中国推出速度最快的 AI 服务之一。阿里巴巴表示,计划将其打造为功能完备的 AI 智能体(AI agent),可处理淘宝购物等任务。“通义千问” 将逐步整合地图、购物、旅游预订和教育等功能,目标是构建更广泛的生态系统。
截至目前,投资者对这一目标反响积极。这家总部位于杭州的企业,其股价自今年年初以来已近乎翻倍。但从长期来看,阿里巴巴需维持云计算业务营收的快速增长,并应对中国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竞争 —— 从深度求索(DeepSeek)等初创公司,到字节跳动(ByteDance Ltd.)等科技巨头,无一不是其竞争对手。
尽管 OpenAI、谷歌(Alphabet Inc. 旗下)等美国企业仍被挡在中国市场之外,但 “通义千问” 仍需应对本土竞争对手的挑战。
根据 QuestMobile(贵士移动)的数据,字节跳动旗下的 “豆包”(Doubao)聊天机器人月活跃用户已超过 1.72 亿。腾讯正借助微信推广自家的 “混元”(Yuanbao)AI,并计划将普及率极高的微信打造成具备智能体功能的 AI 服务。此外,在中国,面向消费者的 AI 应用尚未找到明确的创收路径 —— 中国用户对付费订阅的意愿普遍较低。
吴泳铭再次阐述了为 AI 发展构建 “全栈” 体系的计划,涵盖从先进模型到支撑模型开发所需的基础设施(如半导体)等各个环节。阿里巴巴旗下的芯片部门平头哥(T-Head)在与华为的竞争中已取得一定进展。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高管们指出,中国消费领域正通过 “即时零售”(商品与餐饮的快速配送)显现复苏迹象,而即时零售反过来又为阿里巴巴其他平台带来了流量。他们重申了目标:在约三年内,将即时零售的商品交易总额(GMV)提升至 1 万亿元人民币。
长期来看,投资者将重点关注阿里巴巴能否在控制消费服务相关成本的同时,持续推进云计算业务的投资。
吴泳铭表示:“我们阿里云的服务器基础设施,其增长速度已严重落后于客户订单的增长速度,订单积压情况持续加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