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大的货轮与现代化的码头交相辉映,巨轮靠泊,抓斗起舞,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一个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码头正运行着,干散货的装卸生产格局和生产理念正悄然改变着。
10月27日,青岛港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投产运行,至今已经整一个月。一个月时间里,这座码头带来了什么?有何亮点和突破?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船舶靠泊待时缩短50%以上,泊位周转率提升30%
港口能级的核心竞争力,终究要靠实际运营效能说话。
投产一个月来,青岛港“双40万+多泊位协同”的集群效应持续释放,彻底改写了青岛港干散货运输的被动局面,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效能革命”的质变。
长期以来,青岛港干散货运输通道始终受困于效率瓶颈与发展制约,而随着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的顺利投产,这一长期存在的发展桎梏得以彻底破解。
“船期紧张、大矿船排队的‘难日子’再也不会出现了!”调度室里,董矿公司生产计划王刚正在研究着大船靠泊的排期,新码头的投产,让现场生产组织更加精细:“通过与原40万吨码头、20万吨码头4个泊位,协同董分公司的共享泊位,形成‘2+2+3+N’的泊位集群格局,港区大型船舶接卸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成功破解了长期以来的泊位资源紧张难题。”
如今,双40万吨矿石码头专注承接30万吨级以上大型外贸矿石船舶直靠接卸,终结了大型船舶长时间锚地待时的历史;被解放的20万吨码头D4泊位转而聚焦装船转水业务,形成“外贸直卸+内贸中转”的清晰功能分区,彻底避免内外贸作业交叉干扰,让泊位资源配置达到最优。董矿公司同步构建的“码头-堆场-厂区”直达式疏运体系,依托29万平方米前方堆场与102万平方米后方堆场的规模化优势,搭配10500吨/小时的高效皮带输送流程,实现矿石从卸船、堆存到装车的全链条高效流转。
投产30天的数据印证了变革成效。船舶靠泊等待时间平均缩短50%以上,泊位周转效率提升30%,货物从码头到临港厂区的交付周期缩短1-2天,不仅为重点钢铁企业提供“零延迟”原料保障,更通过减少中间搬倒环节,降低15%以上的物流成本与货物损耗,为董家口港区实现“效率快港”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技术自主可控100%,全流程效率提升30%以上
如果说双码头集群是青岛港的“硬支撑”,那么100%自主可控的数智技术,则是其培育新质生产力、领跑行业的“核心密码”。投产30天来,这座数智码头,用“无人化、自主化、高效化”的运营实践,破解了干散货码头智能化的行业难题。
第二座40万矿石码头上,没有熙攘的工人,卸船机的驾驶室内没有操作人员,但一切又秩序井然。两台卸船机精准抓取矿石,作业行云流水、效率节节攀升。“新码头上的设备非常‘聪明’,我们日常工作就在智控中心,司机室都不留人了。”董矿公司固机一队卸船机司机王政勇讲道。但看似无人的码头,实则智者云集。
这背后是“云-边-端”协同架构构建的“智慧大脑”在高效运转。“云端”依托国内团队自主研发的iGTOS(智慧化通用散杂货码头操作系统)统一生产管理平台,整合船舶资料、气象潮汐等实时数据,通过AI算法制定最优作业计划;“边缘端”借助智能网关与核心数据机房,实现海量数据高速处理与指令精准下达;“终端”则由自动化设备搭配传感器、北斗定位、5g基站等感知设备,构建起全方位无死角的现场感知网络,让每一台设备都成为“会思考的肢体”。
干散货非标准化、流动性强、易扬尘的特性,曾是自动化作业的“拦路虎”。青岛港的科研团队勇挑重担、敢闯敢试,以系统性技术攻坚破解行业痛点——融合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测、AI视觉识别技术,攻克非规则干散货3D形态与位置的精准感知难题;研发抓斗防摇算法与柔性抓取控制技术,实现“轻拿轻放”,作业安全与效率双提升;打破“信息孤岛”,让船舶、设备、运输工具的数据与指令在统一平台协同,形成无缝作业闭环。
如今,码头水平运输通过“云港通”实现智能派单,堆场管理依托无人机激光扫描生成数字化货垛档案,码头“智慧大脑”(iGTOS)等核心控制系统实现100%国产化自主可控,全流程作业效率提升30%以上,树立了全球干散货码头智能化、自主化发展的新标杆。
双40万吨矿石码头年通过能力超5600万吨,每年可满足超亿吨级原料供应需求
一座码头的价值,终究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为国家重点水运建设项目、《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核心落地举措,青岛港双40万吨矿石码头投产30天来,以实打实的运营成效,成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双循环”格局的关键支点。
铁矿石作为钢铁工业的“口粮”,其稳定供应直接关乎国家工业安全与经济命脉。“比翼双飞四十万”格局形成后,年通过能力突破5600万吨,每年可满足超亿吨级原料供应需求,为国内钢铁企业搭建起“全天候、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输大动脉,筑牢了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海上屏障”。在“双循环”格局下,这种保障能力进一步延伸为产业链协同优势。通过创新推行临港直取、铁路直达等多元化疏运模式,货物可直接从码头堆场配送至周边临港产业,改变了以往经市区短途搬运、多次倒运的繁琐流程,为区域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强劲动力。
同时,这座码头更是青岛链接全球的“开放纽带”,让来自全球各地主要资源产地的货物,能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对接中国钢铁企业及下游产业链。从国外矿场到国内企业的生产车间,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构建的不仅是贯通全球的运输通道,更是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支点”,成为港口链接世界、服务大局的生动实践。正如巴西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奥古斯托 佩斯塔纳所言:“这座码头不仅是青岛港的新地标,更是连接中国与全球资源市场的重要桥梁。”
30个日夜的高效运转,是青岛港第二座40万吨数智码头的破局起点,更是新征程的序章。这座码头为青岛港带来的,不仅有港口高质量发展硬件设施的“硬支撑”,还有数智创新的“软实力”,更有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格局”。
未来,随着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运营的持续深化,青岛港将持续深化数智融合、优化服务效能、拓展战略价值,在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的道路上全速前行,为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