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业,最新规模揭晓!

  来源:中国基金报

  【导读】私募产品存续总规模达22.05万亿元

  中国基金报记者 孙越

  近日,中基协发布了最新一期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产品备案月报。截至2025年10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19367家,基金数量达137905只,基金规模达22.05万亿元,这一规模创出历史新高。

  在行业稳步发展的同时,私募监管力度持续加大,行业出清加速。10月份,在中基协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办理通过的机构仅15家,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为52家,年内私募注销数量累计达到1053家。

  私募总规模创历史新高

  证券类私募规模首次突破7万亿元

  中基协发布的10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产品备案月报显示,截至10月末,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22.05万亿元,刷新2023年9月末20.81万亿元的历史纪录。其中,证券私募规模首次突破7万亿元,同样创出新高。

  从主体来看,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19367家,其中,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7592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1594家;资产配置类私募基金管理人6家;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175家。

  单就10月份的情况而言,新备案私募基金数量为1389只,新备案规模为670.1亿元。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占据主流,新备案基金数量为995只,新备案规模为429.2亿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127只,新备案规模为126.74亿元;创业投资基金267只,新备案规模为114.16亿元。

  深圳市融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FOF基金经理李春瑜向记者表示,近期市场行情向好,带动私募基金业绩整体回升,尤其是百亿元级私募收益表现亮眼,推动规模实现内生增长。同时,优秀业绩也吸引更多增量资金入场,新产品备案活跃,进一步助推规模扩张。

  此外,资本市场改革深化与居民财富配置多元化趋势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这一规模创新高释放出多重积极信号:一方面反映出私募行业逐步步入正轨,专业能力与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资本市场活力增强,投资者信心回升,直接融资渠道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日益凸显。

  私募行业生态正从“量增”向“质升”转变

  近一年来,证券类私募基金家数总体在减少,头部化趋势显著加速。

  中基协数据显示,证券类私募管理人从2024年10月的8059家减至如今的7592家。此外,证券类私募的新增登记数量也较为“低迷”,10月新登记证券类私募仅3家,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达到52家。

  业内人士认为,伴随严监管政策的持续发力,私募基金行业的马太效应正在进一步显现,“扶优限劣”的导向将推动更多资金向优质或头部私募管理人聚集。

  此外,私募基金行业的地域集中效应也更加明显。截至2025年10月末,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从注册地分布来看,集中在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浙江省(除宁波)、广东省(除深圳)和江苏省,总计占比达72.34%,略高于9月末的72.31%。

  从行业总体趋势来看,百亿元级私募数量不断提升,量化私募成为头部阵营重要力量。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2025年10月31日,在113家百亿元级私募中,量化百亿元级私募数量达到55家,占比48.67%;主观百亿元级私募数量为47家,占比41.59%;主观+量化混合的百亿元级私募数量有9家,占比7.96%。量化私募阵营不断壮大,与主观私募阵营在数量上逐渐拉开差距。

  李春瑜认为,监管强化推动行业整体合规水平提升,在马太效应加剧下,中小机构面临更大竞争压力,需依靠差异化策略突围。投资策略更趋精细化,主观与量化互补发展。整体看,行业在“清洗与进化”中走向专业化、集中化,具备真实投资能力和合规底蕴的机构将赢得长远发展空间。

  沪上某百亿元级量化私募负责人表示,从募资上看,头部效应越发明显,今年新晋百亿元级量化梯队的管理人很多,各有特色,然而头部量化机构凭借深厚投研实力和策略研发实力,无论在产品备案数量、新增募资规模等方面均优于腰部及以下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