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邱思雨 记者 林超)平台日活超3300万、玩法总量超15万个、头部作品单月分成超2000万元……游戏《和平精英》的内置UGC平台绿洲启元近日晒出的一份“成绩单”,印证了游戏UGC赛道的火热。
UGC中文译为“用户生成内容”,是用户借助官方编辑器在原有游戏生态内进行二次开发新玩法的模式。换言之,其允许玩家不只是玩游戏,还能变身游戏的“开发者”。
记者近日调研发现,与传统游戏开发“高投入、长周期、大团队”的模式不同,UGC凭借低门槛创作工具、平台流量扶持、高比例分成模式,正从游戏产业生态中的“补充项”快速成长为新的“增长极”。
月入2000万元的“草根”团队
50平米的LOFT公寓,挤入两个团队,楼下是10多个工位,楼上是会议室,兼卫生间。
这是《和平精英》内爆款UGC作品《吃丹修仙》的制作团队4年前的创业场景。截至今年11月28日,这款玩法累计游玩量已突破1300万次,最高单月收入超2000万元。
“一到夏天,空调制冷效果不佳,每个人都得额外配个小风扇降温。”回忆创业时的艰辛,《吃丹修仙》制作团队的创立者呆小凡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呆小凡工作室的初创团队仅7人,成员多是来自四川农村的“蓉漂”。其中,数值策划曾在家乡养猪,系统策划曾在莆田鞋厂务工。
既无资本支持进行买量推广,也缺乏大规模团队支撑研发。在以往,这支“草根”团队能开发出月入千万元的游戏玩法,无疑是天方夜谭。但从现在来看,UGC成为这些“草根”游戏团队的“梦想孵化器”。
“通过UGC平台,研发周期短、成本可控。”呆小凡说,《吃丹修仙》创新性地将《和平精英》中的“射击玩法”与热门“修仙题材”融合,前期开发仅用了三个月。
自2021年3月成立以来,呆小凡工作室已累计创作数百款各类作品。这也从侧面印证UGC模式的可行性与可复制性。
“UGC开发者可直接背靠平台流量红利,无需自行承担服务器搭建、买量推广等高额成本,同时还能节省部分研发开支,大幅降低创作门槛,提升创业效率。”伽马数据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分析师王旭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盈利模式来看,UGC赛道的核心是开发者分成。”游戏产业分析师张书乐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这对中小游戏创作团队是十分“友好”的模式。
“收入规模较小时,团队分成比例相对更高;随着收入增长,平台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支持,分成比例会逐步向商业化游戏靠拢。”呆小凡工作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阶梯式”的分成模式降低了中小团队在创业初期的门槛和压力。
据绿洲启元相关公开资料,2025年,绿洲启元开发者激励金累计规模将超1亿元,较2024年实现50%的大幅度提升。同时,平台面向全量开发团队开放玩法内购权限,最高分成比例可达30%。
“拥有知名游戏IP的企业与开发者共享分成,这种商业模式具备可持续性。在当前行业环境下,它既有助于游戏IP方开放生态、丰富内容供给,也能让小型团队找到差异化生存空间。”王旭说。
王旭分析,从收入潜力来看,小团队通过大型游戏UGC平台发布内容,年收入百万元即可实现良性生存,若能打造爆款作品,单月收入可超千万元。“这对于有移动游戏、网页游戏或小游戏开发经验的创业团队而言,具备极强的吸引力”。
有望重演UGC短视频红利
从行业整体来看,游戏UGC用户规模正处于持续增长态势。近期绿洲启元平台公布日活已突破3300万,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例证。
当前,游戏UGC平台正在推动游戏内容和创意实现指数级增长。以绿洲启元为例,目前平台已上线的玩法和地图总数超15万个。
“游戏UGC平台的出现或重演UGC短视频当年的内容与用户红利。”东方证券在研报中分析,以抖音为例,其UGC工具便捷性使得内容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简单而魔性的视频模板、滤镜模板带来内容的指数增长。
“游戏UGC率先入局的内容方和最终胜出的平台方,都将借助新增长引擎实现快速发展。”东方证券在研报中预测。
对上游平台层而言,内置UGC大幅提升内容供给速率,有效拉动用户留存率增长,是保持产品“长青”的重要方式。伽马数据的调研显示,创作过或游玩过内置UGC的用户,其游戏时长高出其他用户57.9%,这意味着内置UGC的受众更有可能是高参与度用户。
在东方证券的研报中,对此也有深入分析:传统游戏的用户留存高度依赖版本迭代速度和内容更新质量,而开发人员产能往往会制约内容更新效率;UGC工具则显著降低了游戏制作门槛,让内容供给效率得到质的提升,从而更有效地吸引用户长期驻留。
“很多用户放弃游戏,最核心的原因是没得玩了、没新鲜感了,但内置UGC的巨大创作产出量能够弥补这部分不足。”王旭说。
王旭的团队之前做过一次调研,结果显示,玩内置UGC的用户中,有58.8%看中了UGC场景丰富,有43.8%看中UGC带来了更多可玩的内容。他说:“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内置UGC很好地补足了长青游戏新鲜感的问题。”
张书乐对此也表示认同,“UGC能够为长青游戏带来更多意外创意,让玩家突破游戏的固定设计,探索新的‘游戏副本’,这相当于为游戏提供另一种形式的‘快速迭代’。”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游戏UGC赛道正呈现出玩法融合、AI辅助创作、长线运营演进等多重特征。
在玩法融合方面,《吃丹修仙》将成熟射击玩法与新颖修仙题材进行“反向融合”,正是UGC玩法创新的典型体现;在AI辅助创作方面,作为UGC游戏创作与在线多人游戏平台,Roblox今年上半年发布超4400万款游戏,其中70%的新游戏包含AI生成的资产;在长线运营方面,越来越多团队通过对UGC玩法进行持续更新迭代,争取将产品生命周期提升至3年至5年,打破此前UGC内容“昙花一现”的魔咒。
厂商纷纷布局 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下,游戏行业正刮起UGC布局热潮,不少头部厂商纷纷将其纳入核心商业战略。
公开信息显示,《战地6》将搭载名为Portal的专属UGC生态系统;米哈游则于2025年8月为《原神》上线“千星奇域”UGC玩法,同步启动创作者招募计划。
业内分析认为,通过将UGC创作内置于《和平精英》等成熟游戏之中,再借力这些成熟游戏的IP吸引力和他们对“长青”做出的努力,内置UGC正逐步完成其在中国的本土化落地,并将吸引更多团队参与,形成“滚雪球”效应。
“目前,大量专业团队还没有布局甚至注意到这一市场。后续随着他们的加入,市场盘子也将扩大。”王旭说。
作为UGC赛道上的“参赛者”,呆小凡工作室对此有着更直观的感受。工作室相关负责人认为:“未来投身UGC赛道的开发者团队肯定会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但就目前来看,赛道仍处于蓝海阶段。未来要不断学习成长,保持核心竞争力。”
以呆小凡为代表的,“低成本、高分成、小团队”的创业故事固然吸睛,但多位分析师也向记者分享了UGC行业发展的“冷思考”。
“简单认为UGC与‘长青’游戏能相互成就,未免过于片面。”张书乐说,UGC本质上只是游戏的一个功能模块,而非全部,更多的是为游戏带来额外的惊喜和可能性。“游戏行业的核心驱动,依然离不开厂商自身持续在线的创造力。”
在张书乐看来,传统游戏与UGC并非“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未来或将呈现并行发展格局。“游戏作为创意产业,需要多元化的内容供给。就像电影市场既需要大片撑场,也需要剧情片、轻喜剧、音乐剧等各类作品,才能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避免玩家审美疲劳。”
同时,UGC看似“低门槛、快回报”的“快餐式”生意,背后实则暗藏较高门槛。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既有月入数千万元的头部团队,也有月收入不足万元、生存艰难的团队”。
“UGC团队需要深度洞察目标用户需求,精准把握流行玩法的核心逻辑,同时找准市场空白点。”王旭说,这一要求其实门槛不低,“因为对许多团队而言,仅仅做到让用户觉得‘有趣、好玩’,就并非易事。”
张书乐认为,真正打开UGC创业大门的关键,不在于厂商的短期补贴,而在于完善UGC创作工具,赋予开发者更大的创意自由度。
“换句话说,需要打造一种‘全开放’的底层设计,让创作者能够对游戏底层设计进行调整。否则,UGC只能提供一些辅助性创意,很难真正成长为可持续的创业赛道。”他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