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会倒计时11天
2025高工储能年会
暨高工金球奖颁奖典礼
主办单位:高工储能、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
年会时间:2025年12月9-11日
年会地点:深圳机场凯悦酒店
咨询合作:欧阳女士 15889619724(微信同号)
同期活动:2025高工钠电年会(12月12日)
负电价不再是偶然。
中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多地负电价常态化正在敲响警钟。
随着风电、光伏装机量飙升,电力供需失衡导致的负电价现象已成日常,这直接倒逼出一个新需求:4-12 小时的中长时储能。
更直接的信号是,全球范围内多地储能招标已悄悄加重 “长时化” 评分权重,一场围绕 “6MWh + 储能” 的全球竞逐,在2025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从实验室烧到了市场。
事实上,自2024年以来,越来越多锂电池竞逐 4 小时储能,并从项目数、装机量连年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4小时储能渗透率已经达到15%。2025年以来,4小时储能已经逐渐上升为主流位置。
与此同时,包括澳大利亚在内6 小时、8 小时长时项目开始密集落地。除了同步发展液流等长时储能技术外,锂电池如何撬开 4 小时以上的增量市场,已经成为储能行业新的命题。
且在锂电池储能快速发展的2025年,这一技术迭代趋势尤为明显。2025年12月9-11日,2025高工储能年会将在深圳机场凯悦酒店举办。届时,会议将邀请阳光电源、亿纬锂能(维权)、海博思创、中车株洲所、远景能源、中创新航、海辰储能、楚能新能源、精控能源、中天储能、融捷能源、鹏辉能源等众多企业进一步聚焦锂电池在长时储能领域的开拓与竞逐。
01
2026Q2,预计500 Ah+电芯过半量产
为抢占长时化时代的市场先机,中国企业正以 大容量储能“量产速度” 构建竞争优势。
精控能源9 月发布PotisBank-L6.25-AC 系统后,随即与芬兰Aittub Oy 签订600MWh 订单 —— 以 “首秀即获单”的实绩,快速实现欧洲市场破冰。
海辰储能 10 月已将全球首款 “千安时电芯储能舱” 发往欧洲 ——12 台∞Power 6.25MWh 4h 预制舱从宁波港启航,这是行业首个实际交付的 6MWh + 项目,精准契合欧洲长时储能需求缺口。
宁德时代 6 月已官宣 587Ah 储能专用电芯量产,山东济宁工厂同步投产;该电芯集成至 6.25MWh 天恒系统后,体积能量密度达 430Wh/L,实现了 “以更小空间装载更多电力” 的效果。
远景动力5月29日宣布量产的500+Ah电芯,适配当前市场主流6+MWh储能系统方案,且在当时便配套行业头部储能集成企业,已实现“量产即出海”。
中创新航 4 月全球首发 392Ah 电芯 + 6.25MWh 液冷箱,更值得关注的是,发布当日便与中能建储能、厦门象屿等企业签订供货协议,达成 “发布即接单” 的行业亮眼表现。
科陆电子10 月在宜春基地下线 Aqua C3.0 系统,单机容量 6.25MWh,搭载与美的联合研发的温控平台 —— 温差可控制在 4℃以内,计划 2025 年底批量发货。
采日能源、晶科能源也快速跟进:前者 9 月宣布可量产搭载587Ah 电芯的 6.25MWh 集装箱(20 英尺标柜),预计 2025 年 Q4 实现国内交付;后者4 月推出蓝鲸 SunTera G3 系统,循环寿命超 1 万次、效率达 95%+,同样瞄准 2025 年 Q4完成全球交付。
海外集成商同样加入这场大容量储能市场竞逐。美国 Fluence 联合德国LEAG Clean Power,计划在德国建设 1GW/4GWh 储能项目(4 小时储能),采用搭载 314Ah 电芯的 Smartstack 系统,单柜容量 7.5MWh,项目将于 2026 年 Q2 动工,2027-2028年实现并网。
中企6MWh + 系统的快速量产,与配套的大电芯的量产进程密不可分。
除宁德时代、远景动力、亿纬锂能、海辰储能外,欣旺达 9 月也宣布 684Ah 叠片电芯正式量产,并在 RE+25 国际展会全球首发 684Ah 与 588Ah 两款大容量电芯;据高工储能不完全统计,结合鹏辉能源、融捷能源等众多企业披露的电芯量产计划,预计 2026 年 Q2超半数以上二三线企业电芯企业将实现500Ah + 电芯量产。
总体来看,为应对全球暴涨的长时储能需求,大容量锂电池储能已全面提速。
不容忽视的是,在长时储能领域与锂电池同步竞逐的,还有液流电池技术。近日,液流储能科技与澳大利亚 JENMI INVESTMENTS PTY LTD 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围绕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及电解液在澳大利亚的市场拓展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发 350MW/1200MWh 大型储能项目。
尽管液流电池在长时储能领域的理论优势是锂电池无法企及的,但从现阶段产业链成熟度与技术迭代节奏、商业化程度来看,锂电池储能在 4-12 小时长时储能市场已具备相当明显的优势。
不过从国内外订单趋势来看,液流电池获得的支持力度正逐步提升,这也倒逼大容量锂电池储能进一步加速技术迭代,以更快抢占长时储能发展风口。
02
大电芯分野,叠片和卷绕之争
从长时发展趋势来看,全球 6MWh + 储能的市场蛋糕已进入分食阶段。但这一发展趋势却在大电芯制造工艺产生了技术分野。
据高工储能了解,当前头部储能系统集成商已分别锚定 600+Ah 叠片电芯和 500+Ah 卷绕电芯,并相继推出搭载相关产品的新一代储能系统,这也意味着 500+Ah 和 600+Ah 储能电芯正同步快速导入市场化应用。
在 600+Ah 赛道,阳光电源以 684Ah 叠片电芯领头,多家厂商纷纷跟进。业内人士透露,华为、海博思创、中车株洲所也正以集成商身份参与推进电芯定制,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楚能新能源已启动 588Ah 电芯相关布局。
不过,从当前海博思创与宁德时代200GWh电芯长单来看,海博思创或将倾向于在锁定宁德时代下一代储能电芯产能。其中,或许表明海博思创也在站队587Ah亦未可知。
从量产进程来看,两种工艺呈现明显差异化特征:卷绕工艺经过长期技术沉淀与市场检验,生产效率与产品良率已得到充分验证,在储能电芯迭代升级中具备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优势,成为 500+Ah 电芯落地的主流选择。
但叠片工艺因空间利用率高、低温性能优异,更适配 600+Ah 及以上高能量密度需求,但对企业研发投入与产能建设的要求相对更高。
两种工艺各有侧重,也让下游集成商形成了 “500 + 卷绕主攻快速落地、600 + 叠片布局长期价值” 的差异化策略,电芯企业的技术路线布局能力,直接决定其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以卷绕为代表主要是宁德时代、海辰储能等,而以叠片为代表则有亿纬锂能以及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而阳光电源站队叠片工艺大电芯,进一步引燃这场技术战。基于叠片、卷绕工艺已形成两大阵营,但叠片、卷绕两大工艺在电芯容量上均尚未形成完全统一标准。
其中,卷绕工艺587Ah一度呼声颇高,但叠片工艺在电池制造的天花板较高,故而容量差异尤为明显。
据高工储能了解,目前比亚迪已经生产了储能领域专用的2710Ah 刀片电池,海辰储能生产的1175Ah大容量已经发货,远景动力也已启动 700Ah + 电芯产线建设。
03
系统差异:10 英尺到 30 英尺,主打“场景适配”
而电芯工艺差异性导致的容量差异,也进一步体现在了系统上。
在新一代储能竞速中,箱体尺寸正成为新的竞争焦点,越来越多企业瞄准 10 英尺、20 英尺、30 英尺等不同规格箱体,以适配多元应用场景。
其中,阳光电源、中创新航发布了三个尺寸版本的储能系统。比如阳光电源PowerTitan 3.0 平台,分为三档尺寸:10 英尺的 Flex(3.45MWh)、20 英尺的 Class(6.9MWh)、30 英尺的 Plus(12.5MWh)。其中 Plus 版能量密度超 500kWh/㎡,1GWh 场站可节省 45% 土地与 10% 线缆。
The Smarter E Europe2025上,宁德时代推出9MWh储能系统TENER Stack,采用“Two in One”模块化设计。宁德时代TENER Stack将系统拆分为两个模块,将每个半高箱的重量严格控制在36吨以下,确保符合全球99%市场的运输法规。
海辰储能、海博思创等常规20尺集装箱之外,还发布了10尺储能柜版本。今年 4 月,海博思创首次10英尺 HyperBlock M。该产品采用 10 英尺单元设计,打破传统 20 英尺集装箱运输难、安装繁复的局限,尤其适配物流受限地区。
今年 9 月,比亚迪推出 “浩瀚” 储能系统,搭载自研的全球最大的 2710Ah 刀片电池,容量较常规电池提升 3 倍以上,单元容量达 14.5MWh,在等效20尺集装箱内可实现10MWh容量部署。
特斯拉新一代储能则采用 “搭积木” 模式,推出 Megablock 系统:将 4 个 Megapack 3 与变压器、控制系统在工厂完成预制集成。特斯拉数据显示,该系统交流容量达 20MWh,单位面积能量密度 248MWh / 英亩。
阳光电源、海博思创、中创新航等企业推出多尺寸产品,本质是 “按需定制” 的市场化选择。面对储能时长、土地限制以及成本需求,越来越多企业押注于储能场景的百花齐放。
阳光电源相关负责人曾告诉高工储能,在储能场景化时代,很难以一款产品吃透所有 “场景需求”,目前阶段只有平台化和定制化兼具,才能真正实现场景精配置。
而面对越来越常态化的长时储能需求,大容量储能已经是呼之欲出的下一代解决方案,但大容量储能究竟将以统一还是差异化进击全球市场仍不明显。但从现阶段企业的布局来看,基于场景化解决方案越来越明显,大容量储能或许会以差异化长期存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