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二图

华西证券:从关键指标看流动性牛市节奏

资讯 3℃ 0
华西证券:从关键指标看流动性牛市节奏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郁言债市

  摘 要

  流动性牛市的背景下,传统的基本面分析难以解释短期的行情波动,此时,观测资金和情绪的变化,可以有效帮助判断牛市的潜在空间。

  从投资者行为观察资金流向

  一方面,股票型ETF资金净流入,反映大级别资金的态度。其中,规模指数ETF资金净流入,可以反映稳市节奏的变化。如果行情大幅下跌,伴随规模指数ETF资金大幅流出,则稳市预期可能松动。同时,主题指数ETF持续净流入,反映大级别资金风险偏好较高。此外,具体ETF的资金净流入变化,可以反映大级别资金的加仓方向。

  另一方面,个人投资者连续大买之后,市场表现通常偏弱。当前买入量级仍相对合理,后续可关注其连续大买现象。

  此外,融资余额,反映杠杆资金的态度,是市场风险偏好的体现。一旦持续净流出,或是行情调整的右侧信号。

  从隐含波动率及微观结构观察市场情绪变化

  隐含波动率,反映市场投机热度。该指标在8月底以后高位回落,投机情绪缓解,市场正在凝聚新共识。

  成交集中度指标,反映资金抱团行为,通过成交额排名前5%个股的成交额之和占全市成交额的比例来衡量。历史偏高经验值为45%,曾在2008年、2018年、2021年提示牛熊转换。

  股价偏高的个股占比,反映行情脱离性价比区间的程度,通过价格高于2005年以来95%历史分位数的股票只数占比来衡量。历史偏高经验值为15%,曾在2016年、2020年、2021年和2025年初提示调整风险。

  结构风险释放后,或将迎来更好的买点

  从这些关键指标来看,进入10月市场波动明显放大,结构风险主要体现在成交集中度和股价偏高的个股占比较高。10月31日,成交集中度为43.15%,接近45%;股价偏高的个股占比为16.79%,高于15%,意味着继续上涨对逻辑的要求较强。

  但总体来看,牛市仍有演绎空间。隐含波动率已回落至8月中旬上升初期,意味着市场对利好和利空将更加敏感。利好有助于推动行情走强,利空则有利于改善结构风险。同时,融资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占比为2.54%,远不及2015年的高点4.72%,市场加杠杆的激进程度并不极致。

  落脚到配置上,后续可以适当增大红利品种的仓位,同时等待题材品种更好的买点。尤其在成交集中度指标和股价偏高个股占比指标明显改善后,可以考虑博弈反弹行情。

  风险提示:A股监管交易制度超预期变化;A股投资者结构变动超预期。 

  01

  流动性牛市下,

  资金和情绪更值得跟踪

  今年7月以来,利好纷至沓来,市场持续走强。7月1日,中央财经委会议召开,反内卷成为继科技、消费之后的又一政策主线。7月19日,雅江水电站宣布开工,助推强势行情进一步向高处进发。时至8月,科技的盛宴拉开帷幕,半导体在自主可控逻辑支撑下大幅走强,同时AI算力板块并未落后,光模块、PCB代表性品种业绩预期得以验证,与半导体共同在这轮牛市中“打头阵”。进入9月,行情波动放大,但主题行情并未停歇,市场涌现出固态电池、储能、机器人等新亮点,支撑牛市延续。尽管市场在10月中上旬因结构风险调整,但随着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发布和中美关系趋于缓和,行情在下旬企稳反弹。

  总体来看,本轮行情属于一轮典型的流动性牛市。纵观7-9月的经济数据,需求偏弱一直是核心矛盾。今年三季度生产指标增速平均值达到5.7%,而需求端加权指标增速平均值仅-0.6%。对比去年同期,两个数字分别为4.9%、3.1%。供需矛盾加大,可能拖累企业后续的生产和价格。而与此同时,市场大幅上涨,意味着基本面与本轮上涨的相关性不强。换言之,资金在FOMO心理下,选择暂时不定价基本面的 “压力项”。

  在流动性牛市的背景下,传统的基本面分析已经难以解释本轮持续上涨。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观测资金和情绪的变化,来判断牛市的潜在空间。在本篇报告中,我们将提供一系列资金和情绪的观测指标,以更好地观测和定位本轮牛市。

  02

  资金跟踪指标,

  关注各类投资者行为

  2.1 ETF资金净流入,反映大资金稳市节奏和风险偏好

  股票型ETF资金净流入=申购资金总额-赎回资金总额。由于股票型ETF申购赎回门槛较高(以股票型ETF为例,10月24日的最小申赎单位资产净值的平均值为205万元),申赎的参与者多为国家队、机构等大级别资金主体,故这一指标主要反映大级别资金对市场的态度。

  从2025年的变化来看,股票型ETF资金净流入通常与行情呈反向关系,即在行情上涨时,大级别资金态度偏兑现;而在行情下跌时,股票型ETF资金却明显净流入。例如,4月初对等关税落地,市场悲观情绪蔓延,万得全A在4月7日大幅下跌9.26%。与此同时,股票型ETF在4月7-9日大幅流入1769.68亿元,结合彼时“国家队”强力稳市的背景来看,4月股票型ETF资金的大幅净流入,或为“国家队”大量申购的痕迹。而在此以后,市场企稳并持续走强,同时股票型ETF资金呈现净流出趋势,指向大级别资金在行情上涨时态度偏兑现。

  进一步来看,规模指数ETF资金净流入指标,可以反映稳市力度和节奏的变化。本轮牛市的“基石”之一,即是4月初随规模指数ETF,资金大幅净流入形成的稳市预期。这意味着,如果在行情大幅下跌时,规模指数ETF资金大幅流出,则稳市预期可能松动,行情难免经历波动。

  与此同时,主题指数ETF净流入指标,能够反映大资金的风险偏好。5月以来,主题指数ETF持续净流入,与规模指数ETF持续净流出的情况不同,反映出大级别资金追逐弹性的投资思路。而在10月中旬,主题指数ETF资金出现流出迹象(10月15-29日累计净流出166亿元),显示市场对弹性品种的偏好有所下降。

  此外,行业和主题ETF资金净流入,可以反映大级别资金的加仓方向。以10月31日为例, AI和半导体ETF普遍回调,但资金在当日、近5日和近20日基本净流入,指向资金博弈其反弹的意愿较强。游戏ETF上涨0.78%,同时资金净流入1.10亿元,指向资金存在追涨意愿。而化工ETF在上涨0.55%的情况下,净流出4.36亿元,指向资金兑现意愿较强。

  2.2 个人投资者连续大买之后,市场表现通常偏弱

  当前个人投资者买入量级仍相对合理,后续可关注其连续爆买现象。我们对自然人投资者净买入规模进行了回溯,可以发现,当前个人投资者买入规模,其实相比于2024年9月、11月明显较少,与今年初DeepSeek带来的科技成交活跃度相当,仍处于相对合理水平。同时,我们选取了自然人投资者单日净买入规模超800亿元的节点,统计其后续一周和一个月的表现。从结果来看,2020年2-3月、2020年7月、2024年10-11月,这些自然日投资者连续大买的区间,万得全A后续的表现通常偏弱。

  2.3 融资余额反映风险偏好,持续流出意味着调整进入右侧

  杠杆资金同样是本轮行情的重要推手。2025年6月底以来,融资余额持续回升,并在7月底突破前高。直至8月底,融资余额暂无回落迹象。同时,融资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有所回升,指向资金加杠杆的倾向逐渐加重。

  融资余额能够提示哪些信息?一方面,融资余额是市场风险偏好的体现。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种加杠杆的行为既能够放大收益,也能够扩大亏损,故当融资余额持续上升时,市场风险偏好无疑在不断升高。例如2015年“杠杆牛”,融资余额由年初的10295亿元大幅上升至6月18日的22664亿元,体现出资金对后续行情极度乐观,即使加杠杆可能放大潜在亏损,市场仍然愿意不断借入资金参与交易,以尽可能地攫取潜在收益。

  另一方面,一旦融资余额连续回落,或许是行情进入调整区间的右侧信号。杠杆资金作为市场中风险偏好较高的一类资金,其在行情上涨时会尽可能地攫取收益。即使行情逐渐进入尾声,杠杆资金也不会轻易放弃“鱼尾”的收益。这一思路的结果是,杠杆资金通常比其他资金更晚“撤退”。参考2015年“杠杆牛”的尾声,6月12日证监会宣布监管场外配资活动,行情于6月15日开始回落。即使面对这样能够撼动彼时行情基础的信号,融资余额仍然在6月18日方才见顶,并在6月23日才开始大幅下降。换言之,当杠杆资金选择“投降”时,行情或已确认进入调整区间。

  03

  情绪方面,

  关注隐含波动率和微观结构

  3.1 隐含波动率高位回落,意味着市场情绪趋于理性

  隐含波动率反映期权市场对未来波动的“估值”。在大级别行情中,短线资金“追涨杀跌”的行为通常愈演愈烈。这一行为的背后,是短线资金对潜在涨幅/跌幅的预期逐渐走向极致。在这些操作的推动下,隐含波动率通常迅速上升。而当行情相对低迷,或资金态度相对谨慎时,隐含波动率往往处于低位。隐含波动率的观测,可以使用万得提供的沪300ETF IV指数、中证1000IV指数、科创50ETF IV指数等。(参考报告《从隐含波动率,看股市涨跌》)

  如何根据隐含波动率的走势,判断市场将怎样变化?

  若市场走强,同时隐含波动率上升至高位,行情可能在不久后面临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投机热情迅速升温,可能触发获利盘的兑现心理。

  若市场走强,同时隐含波动率下降至低位,行情或仍有演绎空间。这种现象意味着,市场既不因行情上涨而“激动”,也不担忧调整风险,是一种相对稳健的上涨模式。事实上,7月的“慢牛”即是行情上涨&隐含波动率较低的典型案例。

  若市场调整,同时隐含波动率上升,意味着市场悲观情绪蔓延。在这种情况下, 若稳市&科技&反内卷逻辑不动摇,市场有望纠偏过度悲观的情绪,反映在行情中即是短暂调整后反弹,最近的案例是9月4日后的反弹。

  若市场调整,同时隐含波动率下降,市场或在消化此前高涨的投机热情,短期来看是相对健康的现象。但若这一状态持续,则意味着市场参与热情持续下降,难以支持行情再度走强。

  3.2 成交集中度反映抱团程度,历史较高经验值为45%

  成交集中度指标,可以反映资金抱团程度,我们用成交额排名前5%个股的成交额之和占全市成交额的比例来衡量。这一指标上升至高位,意味着资金在集中交易部分股票。在牛市环境下,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一旦资金过度集中,对应热门板块的潜在买盘将被快速消耗,而潜在卖盘(也就是正在快速流入的这部分资金)迅速增长。而一旦兑现倾向显现,资金将大幅流出热门板块,导致市场大幅调整。而在熊市环境下,这一现象则意味着行情或将出现转机。

  从历史经验来看,45%是这一指标值得关注的参考值。这一指标曾在2006年11月、2008年1月、2008年11月、2018年2月和2021年2月突破45%,并成功提示牛熊转换。而在2014年12月,这一指标来到高位后下降,但行情继续走强,与彼时“杠杆牛”环境下,资金“平等”地涌入市场上的个股,抱团行为反而不明显。换言之,2015年的行情起伏并不在这一指标的指导范围内。

  3.3 股价偏高的个股占比反映性价比,历史较高经验值为15%

  我们采用价格高于2005年以来95%历史分位数的股票只数比例,来衡量高位股票比例。当这一指标处于低位&指数上涨时,意味着本轮上涨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指数由强势板块带动,但仍有一部分股票并未明显走强。而当这一指标上升至相对高位时,意味着较多的股票脱离了性价比适宜的区间。此时,若基本面不能提供坚实的支撑,或缺乏明确的产业主线,则需要关注调整风险。

  从2016年以来的经验看,15%是相对高位的参考值。2016年、2021年9月初、2021年12月和2025年3月中旬均提示了后续的调整行情。2020年7月这一指标曾突破20%,随后下降时指数却持续走强。原因来看,彼时资金抱团白马股,行情结构性特征突出。而在2021年,这一指标随行情回升,并在年底触及15%经验值,行情则在2022年显著回调。

  04

  结构风险释放后,

  或将迎来更好的买点

  10月以后,市场波动明显放大,结构风险是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指标:成交集中度和股价偏高的个股占比。成交集中度方面,9月30日,成交额前5%的个股成交额之和占比来到46.32%,高于45%的历史偏高经验值。股价超过95%历史分位数的个股占比同样超过15%“警戒线”,甚至在8月26日一度达到24%,在10月调整前,这一指标仍然高达18%。在交易方向集中&股价偏高的个股较多的情况下,市场存在调整需求。不过在10月以前,市场做多情绪旺盛,且暂未出现明显的利空。直至10月10日,特朗普加征100%关税的威胁,给了市场调整的理由。

  应当如何看待波动放大的行情?上述指标能够为我们提供参考。

  一方面,牛市仍有演绎空间。从隐含波动率来看,沪300ETF IV指数已下降至8月14日附近(彼时处于隐含波动率迅速上升的初期),意味着投机资金在被陆续清出,是行情趋于理性的表现。同时,市场对利好和利空将更加敏感,利好将推动市场继续走强,利空则有利于改善结构风险。从融资余额来看,尽管突破2015年高点,但现在的市场规模已不能与彼时同日而语。如果从融资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占比来看,本轮与2015年有明显差距,指向本轮融资行为的“激进程度”仍不及2015年。

  另一方面,我们要承认波动客观存在,并且可能持续。从成交集中度和股价偏高的个股占比来看,结构风险仍存,两个指标仍有下降空间。成交集中度方面,2018年和2021年初行情调整后,这一指标分别下降至33.29%和35.04%,明显低于10月31日的43.15%。换言之,当前成交集中度处于“不上不下”的位置。股价偏高的个股占比方面,10月31日指标值为16.79%,高于历史偏高经验值15%。结构风险仍存,意味着上涨需要较强的逻辑支撑,一旦逻辑不及预期,市场则可能大幅调整。

  庆幸的是,历史上这两个指标的见底,通常是行情反弹的先行信号。例如,成交集中度指标曾见底于2018年4月12日,行情于4月26日反弹;2022年曾见底于1月17日,行情在4月26日反弹。股价偏高的个股占比方面,由于该指标与价格联系较为紧密,指标见底可能也对应行情反弹。不过,在2021年3月,该指标见底也先于行情反弹。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紧跟指标是否企稳回升,来推测结构风险是否将释放完成。

  落脚到配置上,后续可以适当增大红利品种的仓位,同时等待题材品种更好的买点。尤其在成交集中度指标和股价偏高个股占比指标明显改善后,可以考虑博弈反弹行情。具体而言:

  其一,我们可以在反弹信号不明朗时,适当配置红利品种熨平波动。在成交集中度和股价偏高个股占比指标明显改善以前,市场的结构风险可能持续存在,波动在所难免。而红利板块在7-9月的大涨中行情承压,当热门主题上涨动力暂时趋弱时,可能迎来避险资金的流入。

  其二,市场的调整,将为题材品种创造更好的买点。市场对的结构风险主要集中于交易层面,而产业逻辑并不受扰动。科技和美联储降息作为中长期线索,仍将对行情起到支撑效果。事实上,市场调整是对结构风险的释放,体现在成交集中度和股价偏高个股占比指标将明显改善。而在结构风险释放后,市场有望再次迎来强势行情。此时资金或将继续沿科技、有色、反内卷等线索交易。

  风险提示:

  A股监管交易制度超预期变化;A股投资者结构变动超预期。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