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二图

菲仕技术港股IPO:信披缺陷致科创板折戟 三年半亏损达4.3亿元 客户集中度持续升高

资讯 3℃ 0
菲仕技术港股IPO:信披缺陷致科创板折戟 三年半亏损达4.3亿元 客户集中度持续升高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2025年10月31日,宁波菲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这是该公司继2021年科创板IPO被否后,再次冲击资本市场。

  作为中国领先的电驱动解决方案供应商,菲仕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位居行业第二,但其招股书揭示了一系列值得投资者关注的风险因素。

  连续三年半亏损,累计赤字超4.3亿元

  菲仕技术至今未能实现盈利。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3.76亿元、12.43亿元和15.00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1.30亿元、1.12亿元和1.77亿元。

  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前六个月内,菲仕技术收入为9.09亿元,净亏损2126.1万元。近三年半累计亏损额已达4.3亿元。

  唯一积极的信号是,2025年上半年公司亏损较2024年同期的4386.6万元有所收窄。菲仕技术将收入增长58%及亏损收窄归因于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收入的增加。

  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2024年同期的36.3%大幅提升至60.4%。

  客户集中度攀升,新能源业务波动剧烈

  菲仕技术的客户集中度持续攀升。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大客户产生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53.0%、46.2%、55.3%及64.7%。

  最大客户产生的收入占比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26.8%。 这种依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尤为明显,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超过40%。

  菲仕技术新能源汽车业务本身也存在波动。数据显示,该公司2020年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同比下滑61.55%,产能利用率仅为23.51%。

  在2021年科创板IPO过程中,监管曾质疑其在产能利用率低的情况下仍计划募资16.01亿元用于扩产项目的合理性。

  信披缺陷致科创板折戟,港股能否过关?

  菲仕技术此次并非首次尝试登陆资本市场。2021年,该公司计划募资16亿元冲击科创板,但当年11月25日,上交所否决了其首发申请。

  当时公司存在多项信息披露问题:财务数据前后不一致,申报稿与上会稿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存在差异。

  实控人持股比例调整未充分披露,上会稿中新增任文杰妻子胡瑾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股份比例从56.45%提升至61.31%。

  公司还隐瞒了与宁波兴泰的专利诉讼、商标被驳回等事项,并在学历统计中虚报研发人员学历比例。

  这些历史问题可能会引起港交所的特别关注,特别是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规范性。

  外资品牌占主导,价格战挤压利润

  中国伺服电机高端市场外资品牌占比超过80%,本土企业面临汇川技术、埃斯顿等同行竞争。

  菲仕技术在招股书中坦言,面临激烈竞争,若无法有效竞争,不能及时响应技术变化并推出适应客户需求的产品,公司的业务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电驱动解决方案行业状况及发展对公司业务构成直接影响。菲仕技术指出,若公司无法及时适应这些变化,公司的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将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2024年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从2023年的1.24元/Wh暴跌至0.5元/Wh,降幅高达60%。 虽然这是行业普遍现象,但反映出价格战对利润的挤压。

  夫妻控股近50%,现金流紧张

  菲仕技术的控股股东为任文杰、胡瑾夫妇,二人合计持有和控制约49.48%的股份。

  这种股权结构可能引发公司治理担忧,特别是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

  截至2025年6月30日,菲仕技术拥有366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26.1%。公司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以维持市场竞争力。

  菲仕技术曾于2024年完成C轮融资,投后估值约40亿元,但公司目前仍面临现金流压力。

  历史数据显示,公司的盈利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补助,报告期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占当期净利润的比重最高达238.87%。

  菲仕技术计划将此次IPO募资用于研发创新、全球化战略扩展新应用场景及产能扩张。

  对投资者而言,需要密切关注菲仕技术能否在港股上市后解决历史遗留的信息披露问题,改善财务状况,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