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二图

来华潮下,银行如何“接住”泼天富贵?

资讯 3℃ 0
来华潮下,银行如何“接住”泼天富贵?

  来源:看懂经济

  今年,来华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

  数据上看,这个现象更为直观。今年三季度,724.6万人次外国人免签入境中国,同比飙升48.3%,占入境外国人总量的72.2%,创下历史新高。同时,办理离境退税的境外旅客人数同比增长229.8%,退税金额同比增长97.4%,显示入境消费显著增长。

  越来越多外国人“走进来”,不仅直接拉动了餐饮、文旅与零售消费,更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外力,推动中国银行业加速构建更开放、更便利的跨境金融生态。

  从最初级的支付结算,让外国游客能“像本地人一样买单”,到随之而来的跨境电商、贸易融资、汇率风险管理等更深层的金融需求,一片充满潜力的业务蓝海正在形成。

  政策与需求共推,银行迎来新风口

  全球范围内,跨境金融服务的主战场,正在从企业客户的“大额转账”延伸至更广阔、更高频的个人“日常支付”场景。

  据2025年全球跨境支付服务行业洞察报告显示,2020–2024年,尽管企业间(B2B)跨境支付仍占据市场总规模的90%以上,其增速已趋于平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涉及个人端的跨境交易(C2B、B2C、C2C)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年复合增长率超30%,成为结构性增长主力,预计到2029年,个人跨境支付将成为主导增量。

  图源:2025年全球跨境支付服务行业洞察报告

  视线转向中国,这一趋势更为显著。

  今年上半年我国非银支付机构共处理网络支付业务6402.17亿笔,金额为166.28万亿元;二季度,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14处理业务212.12万笔,金额45.94万亿元,日均处理业务3.21万笔,金额6960.78亿元。

  转变的背后,是政策在推着银行“向前走”,市场则在拉着银行“向下沉”。

  政策层面正在构建一个清晰的逻辑闭环。

  前端入境便利化与后端支付便利化相互呼应,共同为银行创造了历史性的业务窗口。从对47国实行单方面免签,到过境免签政策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一系列利好持续加码,大幅降低了外国人入境中国的物理与心理门槛。

  同时,在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的明确推动下,“支付便利化”成为了关键落点。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入境人员移动支付活跃用户已超过1000万人,交易笔数与金额同比分别猛增162%和149%。

  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趋势的强度与方向。

  这一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理财通”业务上得到生动体现。截至2025年8月末,该业务参与人数已达16.71万人,累计跨境汇划金额高达1235.5亿元。这不仅体现了个人投资者旺盛的跨境理财需求,也预示着更广泛资产配置时代的来临。

  随着入境人员结构的多元化,其金融需求正呈现出清晰的“需求金字塔”:

  塔基,是高频、小额的支付需求,这是所有业务的流量入口。中层,是开户、转账等基础金融服务,这决定了用户粘性。塔尖,是理财、保险等综合财富管理,这代表了业务的利润核心。

  而今天的银行,必须从塔基开始构建整个服务生态。

  银行竞速,重塑跨境金融新格局

  自2024年12月起,中国将过境免签停留时间统一延长至240小时(10天),政策实施三个月后,来华外国人数量达880.5万人次,同比增长34.9%;过境免签入境人数同比增长68.7%。

  随着外籍游客“深度游”“商务+观光”组合行程明显增多,银行的服务也从单纯的支付环节,逐步拓展至更加多元的场景。

  面对机遇,不同类型的银行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正致力于打造一张覆盖“口岸-商圈-生活圈”的无缝服务网,系统性解决外籍用户的普遍性痛点,从而实现基础客户的大规模获取。

  中国银行在个人跨境金融服务上构建了全方位体系。不仅是跨境支付通首批试点银行,落地全国首单北向汇款业务,还通过大湾区“开户易”产品,为超30万香港居民见证开立了内地账户。同时,还是首家实现了留学缴费、薪酬发放的双向人民币汇款场景的银行。

  工商银行同样作为跨境支付通内地六家试点银行之一,参与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建设,为个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跨境汇款服务;今年上半年,为深化跨境撮合服务,其产品“环球撮合荟”已吸引7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4万用户入驻,累计达成合作意向6.5万项。

  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聚焦个人跨境消费体验,近期相继升级信用卡外币交易结算方式。它们将此前采用的“美元中转入账”模式,升级为支持外币直接以人民币形式完成入账,简化了结算流程,降低了持卡人在境外消费的汇率风险;兴业银行则专注于跨境财富管理市场,作为首批试点“跨境理财通”的商业银行之一,近日新增汇丰银行为其“跨境理财通”香港地区合作银行,并同步开通全线上业务办理服务,为大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跨境理财服务。

  与大型银行全域布局的宏大叙事相映成趣的,是一批深耕地方的城商行。它们凭借对区域经济的深度理解与灵活机制,在个人跨境金融的细分市场中精准卡位。

  上海银行依托“华付通TourCard”为短期入境人士提供境内移动支付服务,并上线“上银智汇+”全线上平台,支持留学汇款、薪酬回汇实时结汇,覆盖结算、融资、结售汇全链条,今年上半年实现线上交易量 375.26 亿美元,同比增长 9.95%;此外,该行还通过“百币收付”产品,提供覆盖近130个付汇币种和近40个收汇币种的一站式小币种汇款服务。

  厦门国际银行则以华侨金融为核心特色,推出“侨心卡”专属产品,并提供“速汇通”服务,实现境内与澳门之间汇款实时免费。截至2024年末,累计为超9.7万户华侨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业务量同比增幅达26.4%。

  结语

  回顾这场因“入境潮”而引发的银行竞速赛,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大型银行构建“普惠式”基础设施,区域特殊人银行则开创“嵌入式”特色服务。它们在各自的跑道上,验证着多元成功的可能性。

  2025年9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市场的份额达到了3.17%,位居全球第五。未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这条赛道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合作也会更加频繁。最终的赢家,或许不是某一类银行,而是那个能够为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来华人士,提供最多元、最分层、最精准选择的金融生态系统。

  而这,也正是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迈向新高度的真正标志。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