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利润连跌4年、净利率破0.5%,这一乳业巨头何时止跌?

在乳制品遭遇行业性挑战的当下,头部乳企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光明乳业)的生存考验日益加剧。
近日,光明乳业公布三季度财务报表。其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182.3亿元,同比下降1.0%;归母净利润为8721万元,同比下降25.0%;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61亿元,同比下降24.7%,净利润率仅存0.48%。延续往年同期“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走势。
不过,光明乳业第三季度出现亏损收窄。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57.6亿元,同比上升1.0%;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1.64亿元变为亏损1.3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1.35亿元变为亏损9104万元。
从整体上市乳企的三季报排序来看,营收规模排位前三的光明乳业,其盈利排序目前仅排在第七位。居于伊利乳业、新乳业、三元股份、妙可蓝多、贝因美,以及李子园之后。曾经的乳业巨头为何会式微呢?
01
降收增本,
光明乳业屡破业绩警戒线
从光明乳业的三季报来看,成本端对其业绩的冲击显著。报告期内,光明乳业营业收入182亿元同比下降0.99%,营业成本从148.6亿元同比上升了1.02%到150.1亿元,呈现出“剪刀差”走势。
分析人士直言,今年以来,原奶价格持续创新低,如今年3月生鲜乳价格已降至每公斤3.08元。这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是有利的。光明乳业成本的走高或是其养殖端成本控制人仍存在缺口。
光明乳业在2024年财报中亦提及养殖端的压力。其透露,2024年财年光明乳业的“牧业”板块毛利率仅为-4.75%,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光明乳业在2024年财报中提到,当年卖出了一些犊牛导致利润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光明乳业的业绩压力并非今年才显露。历史数据显示,2022前三季度-2025年前三季度,光明乳业营收分别为213.85亿元、206.64亿元、184.13亿元、182.31亿元,分别同比下滑3.05%、3.37%、10.89%、0.99%;净利润分别为3.69亿元、3.23亿元、1.16亿元、8721.43万元,分别同比下滑16.98%、12.67%、63.94%、25.05%。净利润率分别为1.73%、1.56%、0.63%、0.48%,一路探底,远低于乳企良性盈利线。
02
下滑背后,
光明乳业面临破坏性压力
曾经的乳业巨头,为何会陷入当下尴尬境地?
除了乳制品行业整体承压的大背景,渠道端对光明乳业的打击不容忽视。
公开资料显示,光明乳业于1950年在上海创立,光明牌是中国首个民族冷饮品牌,亦是中华老字号品牌。其主要经营新鲜牛奶、新鲜酸奶等品类,并通过“订奶到户”等,给上海及国内万千家庭带去新鲜营养。但近年来,光明乳业对核心市场“上海地区”的市占率的持续下滑。2024年,上海地区营收同比下降5.39%;2025年前三季度,上海地区营收继续同比下降4%。
分析人士直言,光明乳业在“订奶到户”模式下,对消费人群进行了积累,但当下消费渠道的多元化,已经对光明乳业此前建立的渠道壁垒形成巨大冲击。
消费端,在即时零售、零售连锁店等新消费形式的培育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已经明显转向,其更倾向于便利店随手消费、获得即时满足感的“30分钟速达”等。传统的订奶模式似乎对年轻群体的渗透有限。
在消费行为变化下,不少乳企相应调整渠道端布局,一方面,链接即时零售渠道,如绑定即时零售平台推出联名款,进行流量转化;另一方面,联合消费群体青睐的仓储式超市,定制性价比高的产品,走量经营。此外,乳企对线下便利店消费亦进行市场截流。如三元股份、君乐宝等大范围布局便利蜂等连锁便利店锁定人群。
分析人士直言,上述渠道可以实现乳企与渠道商供应链的协同,相较于完全自建冷链系统,其在渠道商的投入可得到进一步控制。同时,合作式经营,对于品牌的市场开拓会形成一定的助力。光明乳业大本营市占率的进一步下滑,与其受渠道端打击与市场分流紧密联系。
如此,在市场出现收缩的行业现状下,光明乳业盈利加速下滑,或是其如渠道建设等短板加速放大。特别是今年9月,光明乳业还被曝卖新西兰工厂换取流动性的事件。作为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光明乳业,能否成功度过这次业绩持续下行危机呢?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