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二图

强者恒强——寿险三季报中的迷雾

资讯 1℃ 0
强者恒强——寿险三季报中的迷雾

  来源:保契

  无论多么复杂的金融学理论,都应该以平实的语言说明,毕竟金融演绎的是普通人的一颦一笑。

  陈雨露在其与杨忠恕合著的《中国是部金融史》一书中如是写道。

  一直以来,保险业都以高度专业性行业自居,从产品条款到偿付能力报告再到公司治理,似乎关于保险业的一切都是专业的、不可轻易被社会公众所理解的。

  但深入看,产品端,不管是金融投资领域抑或传统实体领域,都有其各自的专业壁垒,区别只在于是否可以高频触达消费者,所谓熟能生巧。

  再专业的产品,都可以通过极其通俗的语言解读,只是为了规避各种潜在的纠纷,而用冗杂的专业术语约定相关权利义务。概而言之,专业的是文字表述,而不是产品本身的逻辑。

  至于财报和公司治理,其底层逻辑在任何领域都是共通的,本就属于专业领域。从宏观视角看,其与消费者有着强关联,但对于保险业动辄数以亿计的客群而言,财报又与消费者“无关”。毕竟,其包含的都是保险公司潜在的优势或风险。

  媒体或专业机构通过对财报的深入解读,某种程度上可成为消费者投保时的参考要素,但在中国的寿险实践中,这种影响又微乎其微。因为,寿险公司不能破产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行业层面自然会维系着行业与消费者之间这份微妙的信任。

  一如AI将颠覆无数传统行业,时代浪潮的裹挟,让一切不可能终将变成可能。

  近日,上市公司三季报以及非上市公司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均已完成披露,有媒体统计梳理了72家人身险企2025年前三季度成绩单,得出的结论是,行业保费收入跨越万亿规模,净利润同比实现近两倍的增长。

  靓丽的增速与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观感形成强烈冲突。

  媒体统计数据显示,72家人身险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总额突破4600亿元,同比增速超60%。但这份极其耀眼的成绩背后,却是过去两三年间,寿险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加速波动,探寻新发展路径尚无有效突破口的行业迷茫期。

  这种不确定性中的超预期,值得深入探讨。

  整体来看,报行合一压降销售费用、理财型产品重回市场,资本市场回暖投资收益大增,以及新旧会计准则切换使得收益确认时点提前等因素共同支撑起了保险业近年来少有的辉煌时刻。

  但问题是,这种辉煌又不是普适性的。

  从媒体梳理结论看,行业利润的近九成被“老七家”等头部险企囊括,而超过九成的中小险企仅分得剩余的一成利润,另有16家险企仍深陷亏损。

  对此,媒体给出的结论是强者恒强。

  自然主义学者认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是一种不可逆的社会趋势,换言之,不管是市场主体还是自然人个体,在社会大的发展螺旋中,只筛选不培养。

  回归到寿险业,在复业短短的四十余年间,却出现了80余家寿险主体,其先天禀赋、资源条件自然各有不同,在保险意识粗放觉醒的时代,所有主体似乎都有生存的空间,即便产品、渠道甚至经营逻辑高度同质化,但在中国这个庞大的保险蓝海中,都可以分得一杯羹,这也使得保险消费者在数十家保险公司愈发激烈的竞争中获益。但随着潮水退去,历史的积淀成为决胜的法宝,强者恒强的社会发展规律自然会映射于寿险业。

  但这种发展趋势并不一定正确。

  从行业角度看,弱者更弱的趋势之下,风险机构日趋增多,但与此同时,我国风险机构处置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风险机构演化为真正风险”的潜在风险仍无法杜绝,如集中爆发,最终损害的可能是行业整体的发展根基。

  从消费者角度看,在竞争不充分的市场中,任何消费行为都可能不会被公允地计价,消费者权益保护自然也难以得到最大限度地保障。

  事实远不及此。

  如跳出行业视角,从社会发展角度看,马太效应的危害或许更多。对此,《人民日报》曾撰文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不是市场经济的健康体征,更不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要破解马太效应或许至少要先尝试回答一个问题——强监管下的保险市场,到底需要多少保险公司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从近几年的市场反应看,寿险保险公司数量似乎已超出市场本身需求,但从行业层面看,似乎又无法得出如上结论——2025年11月10日,金融监管总局官网信息显示,富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近日获得保险许可证,中国寿险直保公司又添新军。

  如上,寿险市场公司主体是否已超饱和自然已无定论,但可以肯定是,在此情形下,马太效应必将进一步扩大,从行业发展角度,要做的自然是如何通过制度构建,缓释日益加剧的历史累积优势和不平等的程度。

  相比解读复杂的财报和偿付能力报告,马太效应显然是隐藏其间的更大难题。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