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AMD 92亿创纪录营收,从英伟达手中抢占部分赛道主导权

多项数据创纪录,AI业务成核心引擎

AMD的第三季度财报,用[全面超预期]来形容毫不为过。在整体半导体行业波动的背景下,其营收、利润、现金流等关键指标均实现跨越式增长,展现出强大的业务韧性与增长潜力。

财报显示,AMD第三季度总营收达92.4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68.19亿美元增长36%,较上一季度的76.85亿美元增长20%,大幅超出分析师预期的87.5亿美元。

盈利能力方面,GAAP净利润12.43亿美元,同比增长61%;非GAAP调整后净利润19.65亿美元,同比增长31%,调整后每股收益1.20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1.17美元。

毛利率的表现同样亮眼,GAAP毛利率升至52%,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非GAAP毛利率稳定在54%,较上一季度的43%大幅回升11%。

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AMD产品结构的优化,更印证了其高端芯片业务的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自由现金流更是实现爆发式增长,同比翻倍至15亿美元,为后续研发投入和业务扩张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按业务划分,AMD三大核心板块呈现[两强一稳]的格局,其中数据中心业务已成为驱动增长的核心引擎。

数据中心部门第三季度营收43.41亿美元,同比增长22%,环比增长34%,运营利润达10.74亿美元。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Instinct MI350系列GPU的放量出货和第五代EPYC处理器的快速渗透。

苏姿丰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第五代EPYC处理器(Turin)在本季度占EPYC总营收的近一半,服务器CPU营收创下历史新高,市场份额已从一成提升至两成左右。

客户端与游戏部门表现更为惊艳,合计营收40.48亿美元,同比增长73%。

其中客户端业务营收27.5亿美元,同比增长46%,创下历史纪录,得益于Ryzen处理器在PC市场的份额持续提升。

在全球PC出货量同比增长10%的背景下,AMD客户端业务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桌面级CPU市场份额已追平英特尔。

游戏业务营收12.98亿美元,同比暴涨181%,一方面源于索尼、微软为假日销售季备货带来的半定制业务增长,另一方面Radeon 9000系列显卡的性价比优势推动渠道出货量显著提升。

嵌入式产品部门营收8.57亿美元,同比下降8%,但环比实现增长,主要受测试仿真、航空航天与国防等领域需求改善的带动。

值得注意的是,该部门年度设计订单已超140亿美元,创纪录势头延续,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

财报的亮眼表现背后,是AMD在手订单的强力支撑,10月以来,AMD利好不断。

先是与OpenAI达成6GW算力的战略合作,首批1GW部署将于2026年下半年启动,预计未来数年贡献超1000亿美元收入。

紧接着拿下甲骨文5万颗MI450系列GPU的超级订单,2026年第三季度开始交付。

此外,AMD还与美国能源部合作建设[Lux AI]工厂及[Discovery]超级计算机,与阿里云、IBM、Cohere等企业深化合作,形成了覆盖全球顶级科技巨头、云厂商和科研机构的客户矩阵。

这些订单不仅带来了巨额收入预期,更验证了AMD Instinct平台和ROCm生态的成熟度。

苏姿丰在财报电话会上明确表示,2027年公司AI业务年度营收将达数十亿美元,彰显了对AI赛道的信心。

性价比+全栈布局,撕开英伟达垄断壁垒

在AI芯片市场,英伟达长期占据80%-90%的份额,CUDA生态更是构筑了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AMD能够成功突围,核心在于其精准击中市场痛点的AI战略。

以性价比为突破口,以GPU+CPU+软件生态的全栈布局为支撑,在推理市场实现弯道超车。

AI计算的核心战场在GPU,AMD正在紧追英伟达的脚步。Instinct MI300系列作为当前主力产品,在关键参数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MI300X配置192GB HBM3内存,峰值内存带宽达5.3TB/s,而英伟达对标产品H100的相应指标为80GB和3.35TB/s。

更大的内存容量意味着在运行千亿或万亿参数大模型时,用更少的芯片即可加载整个模型,从而减少芯片互联数量、降低功耗,最终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

在功耗控制方面,AMD通过优化设计实现了更高的能效比。即将于2026年发布的MI450 GPU更是备受关注,采用台积电2nm工艺,搭载432GB HBM4显存,显存带宽跃升至19.6TB/s,性能较前代大幅提升。

为了进一步增强竞争力,AMD将MI450X的TGP从2300W调高至2500W,而英伟达则相应将VR200的TGP从1800W提高到2300W,足见双方在性能上的激烈博弈。

不同于英伟达专注GPU的单一路径,AMD将CPU作为重要的差异化优势。

在AI集群规模达到数万卡级别后,市场需求不再是单纯的单卡性能,而是算力调度与业务适配能力,CPU成为AI集群中不可或缺的调度核心。

AMD的Zen架构通过Chiplet模块化设计和Infinity Fabric高速互联总线,实现了高核心数、高能效比和低成本的平衡,最高可达128核;

3D V-Cache技术则显著提升了CPU端数据预处理和小型推理工作负载的效率。

这种GPU+CPU的组合优势,让AMD能够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整体机架解决方案,避开了与英伟达在单一GPU性能上的正面竞争。

ROCm加速迭代,开放合作弥补短板

芯片的纸面性能能否充分发挥,离不开软件生态的加持。

英伟达的CUDA生态积累了近600万开发者、300多个加速库和600多个预优化AI模型,这是其核心壁垒。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AMD推出了ROCm开源生态,目前已迭代至第七代,相比第六代,推理性能平均提升3.5倍,训练性能平均提升3倍。

为了加速生态成熟,AMD采取了收购+合作的双线策略。通过收购Mipsology、Nod.ai、Silo AI等AI软件公司,增强自身软件开发能力。

同时与OpenAI、甲骨文、Meta等超大规模客户深度合作,推动ROCm生态在实战中迭代优化。

例如,IBM和Zifra在大型MI300X集群上训练多代多模态模型,Character AI和Luma AI在MI300系列上运行生产工作负载,这些实践不仅验证了ROCm生态的稳定性,更吸引了更多开发者加入。

以价换量,抢占推理市场先机

AMD能够快速切入AI市场,性价比是其最大杀手锏。

在单卡售价上,英伟达H100 GPU价格在25000美元以上,紧缺时高达30000-40000美元,而AMD MI300X价格仅为10000-15000美元,不足前者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在推理场景下,MI300X的Tokens/Dollar优势显著,最高可达英伟达H100的1.33倍。

这一定价策略精准契合了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随着大型语言模型迭代速度放缓,市场对算力的需求从高精度、高功耗的[模型训练]转向低延时、大规模部署的[模型推理]。

对于云厂商和AI企业而言,降低基础设施TCO、实现供应链多元化成为核心诉求,AMD的高性价比产品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成功抢占了推理市场的份额。

横跨中美,在两大市场寻找生态位

算力危机下,中美科技界走出了不同的战略路径,美国强调增加供给,中国侧重组织优化。

AMD凭借灵活的市场策略,在北美和中国两大市场构建了不同的生态位,实现了双线发展。

在北美市场,AMD毫不犹豫地加入了OpenAI、Oracle、Meta、Microsoft等巨头的算力[大团圆],提供最先进的MI450和MI350系列GPU,直接参与最前沿的AI训练算力市场竞争。

与OpenAI的合作尤为关键,通过认股权证机制,OpenAI可以每股0.01美元的价格购买最多1.6亿股AMD普通股,股权释放与部署里程碑、股价挂钩,形成了深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

这种[以股换芯]的创新模式,不仅为AMD带来了巨额订单,更让其生态影响力大幅提升。

此外,AMD与美国能源部合作建设超级计算机,巩固了在国家级AI与超算领域的地位;

与甲骨文合作推出基于Helios机架式设计的AI超级集群,首次部署50000个MI450 GPU,进一步扩大了在企业级超大规模云服务市场的份额。

这些合作让AMD深度融入北美AI算力生态,成为与英伟达分庭抗礼的核心玩家。

面对美国对高端芯片的出口管制,AMD在中国市场采取了[合规为先、生态共创]的策略。

为维持在华市场份额,AMD设计了Instinct MI308等合规定制版芯片,性能和互联速度被限制在出口阈值之下。

尽管面临政策限制,AMD仍试图通过商业手段绕开制约,与阿里云等头部云厂商主打场景化算力和芯片共创。

在今年的云栖大会上,AMD设置了七个展示单元,涵盖CPU、嵌入式解决方案、ROCm生态,以及与阿里云ApsaraDB RDS、ECS、ACS的合作内容,形成从芯片到解决方案再到行业应用的完整链路。

AMD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策略是提供CUDA替代方案,用开放生态换增长。

通过与云厂商深度合作,针对不同细分业务需求提供高性价比的算力方案,强调系统TCO和高效部署,这与中国科技企业强调能效优化的策略高度契合,为其在华市场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估值下的考验,2026年成关键节点

尽管AMD业绩亮眼、订单充足,但市场仍存在一些担忧,其股价在财报发布后盘后下跌超过3%,反映出投资者对高估值的谨慎态度。

未来AMD能否持续领跑,关键在于能否应对接下来的考验。

AMD股价年内已累计上涨107%,市值扩张超1000亿美元,高估值已包含对未来2-3年高增长的预期。

如果后续订单兑现速度不及预期,或MI450量产进度延迟,可能引发股价回调。

此外,当前市场流动性紧张,叠加AI概念股整体估值高企,也可能导致AMD股价出现波动。

ROCm生态的成熟度是AMD能否实现GPU市场份额目标的关键。

尽管OpenAI、甲骨文等大客户的合作加速了ROCm迭代,但要在2026年后达到与CUDA匹敌的水平,仍需持续投入。

同时,随着谷歌TPU、亚马逊Trainium/Inferentia等定制芯片的崛起,AI芯片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AMD需要不断强化性价比优势和系统级解决方案能力。

2026年将成为AMD与英伟达竞争的关键节点。

一方面,AMD MI450将于2026年下半年开始量产,OpenAI和甲骨文的大额订单将逐步交付,其实际表现将直接决定市场对AMD的信心。

另一方面,英伟达也将推出新一代产品,双方在性能、价格、生态上的博弈将进入白热化。

如果MI450能够实现预期性能,且ROCm生态持续完善,AMD有望在AI芯片市场占据20%以上的份额,真正成为与英伟达分庭抗礼的核心玩家。

结尾:

从十年前的濒临破产到如今的AI算力挑战者,AMD的成功背后,是苏姿丰精准的战略判断、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灵活的市场应变能力。

其[先撒网后聚焦]的转型路径、[GPU+CPU+软件]的全栈布局、[性价比+开放生态]的竞争策略,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宝贵启示。

部分资料参考:甲子光年:《92亿美元创纪录营收背后,AMD从英伟达手中[抢]走了什么?》,36氪财经:《价格屠夫AMD,刺伤Intel却打不过英伟达》,海豚投研:《AMD:[傍上]Open AI?不是[备胎]的免死金牌》,凤凰网科技:《AMD一夜暴涨4500亿,全球芯片的转折点来了?》,真是港股圈:《AMD:静悄悄涨一倍,人称小寒武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