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知道港股科技板块很火,但其实哑铃另一端的港股红利类资产也不差。
根据Wind数据,科技热点百花齐放的近一年里(2024/11/10-2025/11/10),几个港股红利类代表指数不仅悄悄刷新了历史新高,更展现了不逊色港股科技板块的表现。
以常用的港股通高股息(CNY)、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两大港股红利类指数为例,二者计入样本分红再投资收益的全收益指数截至2025年11月10日收盘,均已攀升至各自发布以来的历史最高位,近一年累计上涨31.65%、33.57%。这个表现,甚至跑赢了恒生科技全收益指数28.02%的同期涨幅。
(港股通高股息(CNY)、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发布日为2016/11/25、2017/5/8)
图:港股通高股息(CNY)全收益、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全收益、恒生科技全收益指数历史表现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11/10-2025/11/10,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或承诺,请投资者关注指数波动风险。以上指数表现以其全收益指数为例,全收益指数考虑了现金分红再投资收益,通过将上一交易日的指数值乘以当日价格变化与现金分红调整后的比例,来计算当日的指数值。
防御能力,还看红利资产
通过回溯数据可以发现,港股科技与红利板块的分化表现,主要开始于今年10月。
一方面,从外部投资环境看,彼时愈演愈烈的中美关税博弈与美政府停摆危机等消息对港股造成了较大冲击,市场情绪在波动加剧的投资环境中反复拉锯,而科技板块由于对风险偏好的变化更为敏感,因此当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时,资金有动力逐渐从高波动的科技成长板块切换至防御属性更强的红利资产。
另一方面,从板块内部表现出发,港股科技板块经过前期的上涨,估值已处于较高水平,在政策和业绩真空期内,缺乏新的催化因素来支撑高估值,或使部分资金倾向于转向港股红利等估值更合理的板块。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2025/11/11)
这或许再次较好印证了,在“风高浪急”的港股市场,能够抓住某些弹性品种的上涨机会固然好,但在面对外部风险事件冲击时,投资体验通常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个时候,如果拥有长期表现稳定、行情适应力强的资产作为底仓配置选项,或是对抗外部不确定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近期南向资金的动态似乎也侧面佐证这点。
Wind数据显示,即使2025年10月以来港股整体震荡调整幅度较大,南下资金却不惧回调持续涌入。截至2025年11月10日,南向资金已连续14个交易日(25/10/21-25/11/10)净买入港股,年内资金净流入港股规模超过1.3万亿港元,刷新港股通开通以来(14/4/10)年度新高,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金额历史首次超过5万亿港元。
那么,是什么吸引着资金不断南下?
以恒生行业一级分类为依据,近一月以来,金融业、能源业、非必需性消费、电讯业依次占据南向资金净流入榜单前四,分别达373.85亿元、155.27亿元、117.70亿元、110.17亿元,显示出南向资金近期对港股红利类资产日益高涨的配置热情。
(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25/10/11-11/11)
低利率是长期投资逻辑
事实上,除了南向资金,进入2025年四季度,险资对红利资产配置需求也在持续升温。根据证券日报统计,今年以来险资举牌已达36次,突破2020年的阶段性高点,达到了2015年有举牌披露记录以来的新高,从细分领域看,今年险资举牌的25只股票主要聚焦银行、公用事业、环保等盈利稳健、股息较高的行业,且超过80%均为港股标的。
(证券日报-《保险公司年内举牌上市公司已达36次》,发布于2025/10/22)
在IFRS9新规下,险资需要配置更多稳定收益的资产来尽可能的平滑利润波动,在此背景下,机构资金配置权益资产——尤其是高分红低估值类权益资产的需求有望不断提升,高股息特征突出的港股红利类资产或更为契合其长期配置需求,有望进一步助推港股红利类资产吸引力的再加码。
截至2025年11月10日,港股通高股息(CNY)、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近一年股息率分别为5.53%、5.69%,对比A股部分红利类指数4%以下的股息水平,即使考虑20%的红利税,股息率优势依然明显。
(数据来源:Wind,同期深证红利、中证央企红利、红利质量指数股息率分别为3.94%、3.93%、3.33%)
更不用说在当前低利率与资产荒的现实环境之下,国内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仅为1.81%,与港股通高股息(CNY)、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当前超过5.5%的股息率水平差距显著,分别高于指数各自发布日以来48.6%、53.28%的时间。
(港股通高股息(CNY)、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发布日为2016/11/25、2017/5/8)
图:港股通高股息(CNY)、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风险溢价水平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17/5/8-2025/11/10。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发布日为2017/5/8。风险溢价指标计算方式为:标的指数股息率-10年国债收益率。投资国债和投资股票型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不同,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应当全面考虑投资风险。
而对于红利类资产来说,更高的股息水平背后代表的“可持续的股息支付能力”,也有望通过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回报弥补股价下跌所带来的收益降低,缓冲投资可能面临的下行风险。
身处A股重返4000点与新一轮科技大行情的交汇点,可能会有不少投资者在追逐科技成长板块的热潮中,忽视权益底仓配置的重要性。纵然,港股红利类资产不比港股科技板块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与成长弹性,但市场“锋利的矛”总在变化,追求细水长流,或许才是TA不可替代的长期价值。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2025/11/10。指数过往涨跌不代表未来表现,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或承诺,请投资者关注指数波动风险)
港股红利类产品怎么选?
作为离岸市场,港股市场相较A股波动更大,对于认可港股红利类资产配置价值的投资者而言,通过ETF投资形式一篮子打包多只优质港股红利类企业或是较为简单、便捷的方法。
比如A股市场首只(成立于2022/4/8)可通过QDII模式投资港股通高股息(CNY)指数的港股通红利ETF(513530)。随着近期港股红利策略热度的持续回升,产品交投情绪迎来同步放量,自2025年10月28日以来,连续10个交易日(25/10/28-25/11/11)实现资金净流入,累计吸金2.59亿元,最新基金规模达24.96亿元,创下2025年8月22日以来新高。
(数据来源:Wind、交易所,数据截至2025/11/11)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港股通红利ETF(513530)自2022年4月8日成立以来,已斩获69.51%的业绩回报,相对业绩基准的超额收益达36.01%。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除了得益于成份股扎实的基本面质地,或同样离不开QDII投资模式在红利税节省上的持续积累。
(业绩及业绩基准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5/9/30,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收益率,同期业绩基准回报为33.50%,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完整业绩备注详见文末)
如果还想要进一步降低红利策略投资的波动,可以关注港股通版“红利低波ETF”——港股通红利低波ETF(520890),2024年9月4日成立以来至2025年三季度末,收获了38.07%的区间回报,同样表现亮眼。
(业绩及业绩基准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5/9/30,业绩比较基准为: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收益率(使用估值汇率折算),同期业绩基准回报为31.13%,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完整业绩备注详见文末)
值得一提的是,港股通红利低波ETF的联接基金也将于近日成立,场外的朋友可以通过联接基金参与投资。
其实,越是在行情高涨、热点纷呈的复杂环境,我们就越能深刻体会到资产配置的核心价值——单纯追逐热点或许难以抵御潜在波动,单一持有底仓资产又显得沉闷,此时或许便可以通过在弹性组合中嵌入港股通红利ETF(513530)及联接基金(包括:A类018387/C类018388)或港股通红利低波ETF(520890)及联接基金(包括:A类025937/C类025938)等具备一定防御属性的底仓配置选项,以提升我们的持有体验感。
备注:华泰柏瑞港股通红利ETF成立于20220408,2022年成立至年底、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收益依次为3.59%、7.14%、30.16%、12.94%,业绩比较基准为: 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收益率,同期收益分别为-4.15%、-0.33%、26.86%、7.70%。历任基金经理:李茜(20220408至今)、何琦(20220408-20251022)。华泰柏瑞港股通红利低波ETF成立于20240904,2025年上半年收益为14.10%,业绩比较基准为: 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收益率(使用估值汇率折算),同期收益为30.02%。历任基金经理:李茜(20240904至今)。以上数据摘自基金定期报告。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注意投资风险,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港股通红利ETF、港股通红利低波ETF可投资于境外证券市场,除需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还将面临汇率风险、境外证券市场风险等特殊投资风险。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由恒生指数公司编制并发布,其所有权归属恒生指数公司。恒生指数公司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确保指数的准确性,但不对此作任何保证,亦不因指数的任何错误对任何人负责。港股通高股息(CNY)指数由中证指数公司编制并发布,其所有权归属中证指数公司。中证指数公司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确保指数的准确性,但不对此作任何保证,亦不因指数的任何错误对任何人负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