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4日,全球咖啡巨头星巴克宣布将其中国业务60%的股权以40亿美元出售给博裕资本,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中国市场。这家进入中国26年、拥有约8000家门店的咖啡连锁品牌,在经历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后,最终选择了交出控股权。
交易落定的那一刻,星巴克中国迎来了命运转折点,也标志着中国咖啡市场竞争进入全新阶段。
交易背后:星巴克中国的发展困境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星巴克在1999年就进入中国,并一度成为咖啡代名词,但近年来其市场地位已被本土品牌撼动。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17年42%的峰值,下滑至2024年的14%。与此同时,瑞幸咖啡则以35%的市场份额成功登顶,库迪也以12%的份额紧随其后。
从门店数量来看,星巴克的8011家门店(截至2025财年第四季度)远远落后于瑞幸的26117家。更让星巴克感到压力的是两者的增速对比——2025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国营收同比增长6%,而瑞幸同期增速高达47%。
业绩压力之下,星巴克中国的客单价连续下滑。2025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虽然同比增长2%,但客单价却同比下降了7%,在一线城市甚至下降了9%。曾经凭借“第三空间”概念理直气壮维持的高溢价,其市场号召力正逐渐减弱。
租金优势也不再明显。早期许多商圈为引来星巴克入驻,承诺不收取固定租金,而是从净销售额的9%-11%起步,全国平均控制在15%以内。如今,商业地产业主开始将租金优惠与好铺位留给新兴的咖啡茶饮品牌,尤其是更能吸引年轻人流的茶饮。
博裕资本:神秘巨头的优势与布局
在众多竞购者中,博裕资本最终胜出,让不少人感到意外。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私募股权公司,究竟是什么来头?
博裕资本的背景确实不凡。其由两位行业资深人士携手创立,一位是中国平安集团前总经理张子欣,另一位是TPG资本前中国区高管马雪征。当下的博裕资本高层,主要来自“中投”和“中信”等顶级国家队,实力非常强悍。
博裕资本的投资版图极为广泛。截至目前,博裕资本仅公开的投资事件便超过150个。
其投资组合包括阿里巴巴、菜鸟网络、网易云音乐、快手、蒙牛以及蜜雪冰城等众多知名企业。
今年以来,博裕资本在中国开启“扫货模式”。2月,博裕资本通过基石投资轮向蜜雪冰城注入4000万美元资金;3月和4月,博裕投资通过司法拍卖及发起要约收购,花费超23亿元成功拿下金科服务的实控权;5月,博裕投资第五期美元基金通过关联方收购北京SKP商场约42%—45%股权。
而在更早的2022年,博裕资本参与了塞尚乳业的Pre-A轮融资,而这家企业与星巴克、喜茶、瑞幸、茶百道等多家知名企业均有着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这些投资经历不仅让博裕资本深谙中国消费市场的数字化逻辑,从电商、移动支付到社交媒体生态,更积累了与本土品牌竞争的关键能力。
未来展望:星巴克中国的挑战与可能
完成收购后,博裕资本为星巴克中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将门店数量从目前的约8000家逐步扩展至20000家以上。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这意味着在现有基础上增长近2倍,平均每个县级行政区域要有超过7家星巴克。
下沉市场成为关键战场。2025财年,星巴克中国新进入166个县级市场,较上一财年接近翻倍,下沉市场门店在整体中的占比从2024年末的17%升至35%。
为适应下沉市场,星巴克中国已开始调整门店模型,采用“小而美”的轻量化模型。单店面积从传统大店的200平方米压缩至80平方米—120平方米,降低堂食座位比例,重点配置取餐区与外卖窗口。
市场普遍关注星巴克是否会在博裕入主后进一步降价。2025年7月,星巴克已罕见地在中国市场实施降价策略。但有分析认为,星巴克大幅降价的空间有限,因为其在每个环节的成本,都比瑞幸、库迪高。
在云南,有咖农透露,星巴克采用“优质优价”的政策,定价比其他品牌高。同时,星巴克对员工福利保障相当不错,待遇、年假、商业保险都是外企标准,这些都构成了其成本结构的重要部分。
未来的星巴克中国可能会在博裕资本的影响下,加速数字化和本土化创新。目前,星巴克在APP功能丰富性、社交裂变玩法及配送效率上与瑞幸等本土品牌仍有差距。博裕的入局有望为星巴克中国植入“本土化操作系统”,推动会员体系、线上订单及营销方式的数字化“换血”。
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和撰写成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