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歌
今年以来,CPI、PPI长期低位运行,近期CPI由降转涨,PPI跌幅收窄:2025年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较上月的下降0.3%有所回升;10月PPI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为年内首次上涨,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连续第3个月收窄。
11月14日,国家统计局表示,在促进价格合理回升的各项措施作用下,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积极变化,但市场需求拉动仍显不足,价格总体低位运行。下阶段要继续扩大国内需求,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改善供求关系,促进价格合理回升。
这也是货币政策的核心政策目标之一。央行在今年8月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已明确提出:“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
今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三季度(总第110次)例会召开,有关货币政策目标的描述则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处于合理水平”转变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处于合理水平”,措辞从保持转向引导。
在11月11日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上述说法延续并细化:“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价格水平偏低直指有效需求不足,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当前情况下,2%的通胀目标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否相适应?有无调整的必要?
“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研究的也是经济稳定。通胀是一种币值不稳定的状态,我们认为价格下行也是一种币值不稳定。”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表示:“长期以来我们在应对通胀方面较有经验。对于当前的价格偏低的状态应对的经验稍有不足。”
也正因为此,郭田勇认为,目前整治“内卷式”竞争很有必要,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以此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有充足的时间;二是尽量提高收入。从金融角度去看货币政策,很难“包治百病”,需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进一步协同。
金融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张一近期在与和讯交流的过程中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CPI目标定为2%,这也是2004年以来中国CPI目标首次低于3%,与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政策目标一致。总体来看,这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
“一方面,保持价格水平的适度增长,有利于稳定消费预期,防止出现通缩预期下的需求螺旋式下滑;另一方面,在当前价格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设立过高且短期内难以实现的政策目标,如3%的CPI增长,并不能有效引导预期,甚至可能会给出一些错误的信号,即政策层对价格并不关注,因此长期保持3%CPI目标不变,这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政策效果。”张一说。
需要强调的是,2004年以来,政策层一直将CPI增长定在3%甚至更高。在价格易涨难跌的经济环境下,这种目标更多是引导价格下行。而在当下环境下,价格易跌难涨,给出相对可行的2%通胀目标,更多是引导价格向上而非向下。
在政策协同方面,张一强调积极财政政策对缓解总需求不足效果更为直接,而货币政策的配合能有效避免“挤出效应”,提升财政政策效能。他建议财政政策当前应重点扩大投资,通过创造就业稳定收入预期、提升潜在增长能力。
为向您提供优质的财经内容服务,和讯内容团队诚邀您参加内容用户调研,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参与哦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和讯。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