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生国健与麦济生物围绕IL-4R抗体专利的争夺战再度升级。11月3日,三生国健公开表示,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宣告麦济生物核心专利无效,直指其当家产品MG-K10的命脉。这场纠纷背后,不仅是两家药企的技术归属之争,更暴露了麦济生物在冲刺港交所之际面临的专利、财务与市场竞争三重压力。
一、专利之争:从职务发明到核心资产危机
麦济生物与三生国健的恩怨始于人员流动。2016年,曾任职于三生国健的张成海、朱玲巧等人创立麦济生物,不到一年便提交了IL-4R抗体相关专利申请。三生国健随后提起诉讼,指控其为“职务发明”。法院在审理中发现,2015年三生国健内部邮件中已存在与麦济专利高度相似的研发方案与实验数据。2020年,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判决相关专利申请权归属三生国健。
尽管麦济生物在后续专利布局中剔除了争议专利,但其核心产品MG-K10仍依赖同类技术。如今,三生国健再度发起专利无效申请,若成功,麦济生物将失去对MG-K10的知识产权屏障。证监会也在反馈意见中明确要求麦济说明:专利纠纷是否构成上市实质障碍。
二、财务困境:零收入、高负债与烧钱研发
麦济生物的财务状况同样令人担忧。公司至今无产品上市,营收从2023年的872.2万元骤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0元,同期累计亏损达4.6亿元。更严峻的是资产负债结构:2023年底负债率接近700%,2025年3月仍高达166.83%,净资产持续为负。
尽管Pre-IPO融资后现金流压力暂缓,但MG-K10的三期临床仍需持续投入。在缺乏造血能力的背景下,麦济生物高度依赖融资续命,若IPO受阻,资金链将面临断裂风险。
三、市场竞争:IL-4R靶点红海已至
即便MG-K10成功上市,麦济生物也难以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IL-4Rα靶点领域已是巨头林立:赛诺菲与再生合作的度普利尤单抗年销售额超百亿欧元;国内市场上,康诺亚生物的司普奇拜单抗已获批三项适应症,康乃德生物的CBP-201也已提交上市申请。此外,三生国健、恒瑞医药、智翔金泰等十余家企业均布局同一靶点,多数产品已进入临床后期。
行业预测显示,2026-2027年IL-4Rα市场将进入洗牌期。麦济生物的MG-K10即便如期上市,也要面对价格战、渠道争夺与适应症覆盖不足的多重挑战。
结语
专利纠纷、财务压力与市场竞争,如同三座大山压在麦济生物的IPO之路上。而对手三生国健则凭借稳健营收、与辉瑞的巨额授权合作及自研产品进展,持续扩大优势。这场不对称的较量,不仅关乎一款药物的命运,更折射出创新药行业从研发到商业化的残酷淘汰赛。麦济生物若不能尽快化解核心资产风险,即便登陆资本市场,也难以在寒冬中走远。
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