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宏观陶川报告表示,10月工业、投资和消费增速放缓,表明四季度经济的逆风较三季度有所加大。从当前到明年一季度,预计投资短期更具成效。其中稳投资将更加注重两个5000亿投放(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地方债结存限额)和明年财政预算靠前发力的衔接,而稳定居民消费则有待于明年稳地产和促消费更为清晰的路径。
10月工业、投资和消费增速放缓,表明四季度经济的逆风较三季度有所加大。结合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来看,四季度开局的GDP增速降至4.7%附近。若要实现全年经济增速目标,除非出口年底再加速,否则未来两个月需要看到投资端或消费端的止跌回稳。
然而,10月社零增速(2.9%)退坡至去年“两新”启动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1.4%)则降至五年来的低位,表明在房地产下行和“反内卷”政策的影响下,居民消费意愿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意愿有待提升,10月并未形成投放而同比多增的财政存款亦是例证。
那么,稳投资还是稳消费?结合历史经验来看,除了2015-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特殊转型期外,在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与2020-21年公共卫生事件冲击期间,投资增速均率先反弹并引领经济企稳。
工业:“反内卷”及“稳外贸”双重压力下,工业生产放缓幅度大于季节性。无论是低景气度的制造业PMI还是增长下滑的出口,都预示了10月工业生产的放缓。同比上,工增增速从9月的6.5%放缓至10月的4.9%,有今年10月工作日比去年更少的影响;环比上,10月工增通常都会季节性放缓(受“十一”放假、工作日边际减少,以及节前部分需求已前置释放等因素影响),不过今年放缓的幅度比历史更大。
地产:基数抬升叠加需求偏弱,四季度房地产政策有待进一步加码。1-10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延续回落态势,降至-14.7%(前值为-13.9%)。一方面,去年同期受房地产新政“组合拳”推动,购房需求集中释放,推高了四季度基数,对年内地产市场形成明显压制;另一方面,前期需求透支效应持续显现,7月以来商品房销售表现平淡。因此,后续稳楼市政策需进一步加码,着力促进市场供需平衡,推动房地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双十一”前置部分对冲了“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效应的减弱。今年“双十一”促销活动较往年提前5天,使得10月社零增速在多重压力影响下,其下行幅度并未明显扩大。但总体看,后续消费仍面临较大压力,亟需增量政策加快落地见效。
消费:社零增速小幅放缓,“双十一”前置有效对冲"以旧换新"动能减弱。10月社零增速小幅下行至2.9%,为去年8月以来的新低。究其原因,既有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影响(当月为全年增速峰值),也与“国补”政策资金消耗后“加力扩围”商品增长动能回落密切相关。
基建:在化债与增长的平衡中,基建投资正经历“减速换挡”。10月狭义基建投资增速从9月的-4.6%进一步下探至-8.9%,叠加沥青开工率超季节性回落,共同印证当前基建景气度仍处低位。考虑到今年以来财政资源持续向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倾斜,投资端的降温并不显意外。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新增专项债投向基建领域的比重已重拾升势,基建投资的拐点可能已渐行渐近。
制造业:虽然增速降至2020年以来的低点,但有望在今明两年的经济过渡期中筑底企稳。自4月美国加征关税以来,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便处于下行通道,10月降幅从9月的-1.9%进一步扩大至-6.7%。当前制造业民间投资整体依旧趋弱,不过拐点开始初步显现,后续有效需求及外部不确定性的修复进度、对企业投资动能的进一步企稳至关重要。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