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SAF行业面临三重挑战:政策缺失,原料成本上涨和基础设施不足

亚洲SAF行业面临三重挑战:政策缺失,原料成本上涨和基础设施不足

  亚洲航空业正加大力度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产能规模化,但在9月10日新加坡举办的2025年亚太石油会议(APPEC)“亚洲SAF创新”专题讨论中,嘉宾们提醒:未来几年,碎片化的政策支持、基础设施缺口及原料成本上涨,可能限制SAF行业增长。

  亚洲可持续燃料协会创始人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加布里埃尔·何在会议中表示,亚洲各国需制定兼顾区域协同的定制化发展路线图,才能推动亚洲成为全球主要SAF中心。他指出:“亚洲拥有巨大潜力,但政策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若能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生物燃料产业集群,技术、资本与人才将自然实现规模化集聚,亚洲才有望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SAF出口地区。”

  目前,新加坡在政策层面被视为亚洲地区SAF的标杆,其推行的旅客燃油附加费机制为SAF生产商提供了可预测的需求信号。预计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韩国也将从2027年起推出SAF强制掺混配额,这将为市场提供明确的需求预期,吸引新项目投资。国泰航空SAF供应保障经理娜塔莎·杨则提醒,多数亚洲市场尚未制定2030年后的SAF掺混目标。欧洲已明确2040年前SAF掺混比例的逐步提升路径,亚洲也需要类似的长期清晰规划,才能吸引投资并降低技术研发风险。

  原料与物流方面,供应链溯源与基础设施缺口已成SAF发展的主要障碍。嘉宾们表示,亚洲丰富的农业废弃物与未充分利用的种植园资源,本可支撑SAF大规模生产,但原料供应链溯源与小农户参与度仍是关键难题。娜塔莎·杨解释道:“认证体系与行业教育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原料符合国际航空碳抵消与减排计划(CORSIA)等框架的核查标准,实现商业价值转化。”

  此外,地区物流体系也存在明显瓶颈。娜塔莎·杨指出:“亚洲缺乏像欧美那样完善的管道、驳船及铁路运输网络。若不加大投资,推动生产基地向原料产地与需求中心靠近,随着产能扩张,物流成本上升将削弱SAF的市场竞争力。”

  与全球趋势一致,加氢处理酯和脂肪酸(HEFA)技术目前仍是亚洲SAF生产的主流路径,但醇制喷气燃料(ATJ)与电子燃料(e-fuels)正快速崛起。未来几年,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将新建SAF生产设施,其中泰国或依托其过剩的乙醇产能发展ATJ技术;日本则计划在2027至2029年推进多个SAF试点项目。

  加布里埃尔·何指出:“HEFA是成熟技术,但下一轮行业变革将聚焦生物燃料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由生物质或捕获的二氧化碳制成合成气,再结合绿氢生产SAF,可能会是亚洲SAF的长期发展方向。”对HEFA技术的依赖导致行业对有限原料供应高度敏感,多国正积极探索替代技术路径。但价格是核心障碍:HEFA基SAF价格已显著高于传统航空燃油,其他技术生产的SAF成本更高。普氏能源资讯9月10日数据显示,亚洲SAF与传统航空燃油价差为1300.90美元/吨,而电子SAF(eSAF)成本甚至可能超过8000美元/吨。

  嘉宾们一致认为,亚洲需加快完善政策、基础设施与融资体系,才能满足SAF市场需求。加布里埃尔·何强调:“这十年至关重要,若不能推出清晰的激励政策与强制配额框架,亚洲可能错失主导全球SAF市场的机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