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经济周期与债务周期叠加影响,当前不良资产处置逻辑正发生深刻改变。数据显示,2024年,银登中心不良资产挂牌规模约2862亿元、成交规模2258亿元,均同比增长80%以上。但对公不良平均折扣率为18.6%,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如何化解风险、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成为银行等特殊资产行业多方参与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今年9月12日,平安银行举办了特殊资产专家论坛(简称“专家论坛”),邀请了来自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司法与评估领域的多位专家,围绕特殊资产价值重构进行了深度讨论,以平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正在探索一条从“风险清道夫”到“价值重构师”的特殊资产清收处置新路径。
重构特殊资产内在价值,“拯救”比“宣告破产”更能带来回报
当中国经济步入“5%时代”,叠加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地方债务化解、产业转型升级等多重压力,数百万亿存量资产的价值重构正在悄然发生。
业内人士指出,特殊资产行业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传统清收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一是资产结构急剧变化,从传统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向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快速蔓延。以房地产市场为例,预计未来3年每年新增不良近万亿,困境资产深陷供求、政策、法律和民生等多重围堵之中,对尽调深度、估值水平和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定价失衡”与“盈利收窄”导致特殊资产流转渠道不畅,行业盈利模式面临巨大考验。更加严峻的是,传统的打包、打折、打官司处置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资产结构高度复杂、个性化极强的特点,行业能力建设远远跟不上资产形态演变的速度。
作为债权人,在清收手段选择上,“拯救”对比“宣告破产”更能带来回报,这是破产法立法的初衷。然而,在实践案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破产重整中的受偿比例,经常未达到其通过清算程序所能获得的水平。
在此情形下,相关监管部门不断完善行业法规法条,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债务人重组盘活和焕发新生。比如,2021年2月发布的《关于推动和保障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依法履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强调,加强金融机构对破产程序的参与和支持。2025年9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修订草案)》,进一步明确了管理人的法律地位,完善了管理人的选任方式和主体资格,增加了管理人的职责范围,依法加强对管理人的监督管理,并设立破产保障基金。在本次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学研究院教授、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曙光指出,此次修订草案对重整制度的优化,不仅强调企业债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化解,更注重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增加重整投资人制度、重视重整计划制定与改进表决机制等方式,更好保障债权人利益,从而在法律框架下推动困境企业的价值重构与再生。此外,上海市方达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破产与重整专业委员会主任季诺表示,金融债权人需在观念上从底线防守思维转变为重整思维,主动行权而非被动等待,以程序确定性对抗风险的不确定性;打破债权人与债务人对立的传统认知,将破产重整视为与债务人、其他债权人、投资人共同修复企业价值的过程。
同时,伴随出险资产日趋复杂,金融机构在处置问题资产的手段上也不断创新,为特殊资产价值重构提供了多元化路径。
“除传统的司法处置外,在问题资产处置上,平安银行积极探索通过重组整合、运营盘活、资源注入等各种方式,实现对特殊资产价值的修复,甚至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尹飞指出,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问题资产规模有望趋于稳定,银行在处置过程中也将继续创新思路、提升质效,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平安银行成功纾困盘活了一系列出险资产,其中不乏一些有市场影响力的项目。例如,在某省会城市核心区大型住宅项目,因原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全面停工,平安银行通过协调地方政府、引入央企作为共益债投资人、AMC收购不良债权并进行重组、银行提供融资并进行封闭式监管,多方合力实现项目复工并高质量交付,不仅保障了数千户业主权益,项目后续销售也超出预期,实现了资产价值的有效修复。
记者还发现,平安银行2020年在业内首创了特殊资产专家工作机制,借助专家力量共同推动特殊资产的重组重整与经营盘活。截至目前,共31位内外部特殊资产专家深度参与了平安银行的多个重大项目,代理重大案件超57件、案件标的金额超340亿元,实现回收超70亿元。
从“风险清道夫”转变为“价值重构师”,打破传统清收模式的桎梏
在特殊资产领域,金融机构逐渐从“风险清道夫”转变为“价值重构师”,平安银行是其中的佼佼者,探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难发现,平安银行以平安集团为依托,搭建起了特殊资产经营的生态平台。
平安集团作为一家综合性金融集团,资产规模超13万亿元,不仅拥有银行、证券、信托、不动产、健康等专业公司,覆盖金融、房地产、科技、医疗等多个业务及生态领域,并且有大量的产业生态合作伙伴。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能够为特殊资产经营提供强有力支持。在前端,可以通过资金嵌入、共益债融资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项目运营盘活后,可以通过险资、基金等进行收购,实现特殊资产灵活退出。
在特殊资产清收处置环节,平安银行还依托平安集团强大的科技实力,自建自研了业内领先的智慧特管平台,打造了财产围猎、智能尽调、智能估值等20多个智能工具,实现了特殊资产清收处置全流程“线上化、智能化”管理,破解了传统线下清收模式成本高、断点多、定价难等诸多痛点。例如,利用大数据和AI算法,平安银行构建了覆盖全国的资产信息图谱和估值模型,系统自动抓取司法拍卖、产权交易等海量数据,实现对资产的智能估值和风险画像,极大提升了尽调效率和估值准确性。
在本次论坛中,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不良资产研究员王洋认为,特殊资产市场应构建生态体系,发挥不同主体的功能优势,实现合作共赢。这与平安银行的理念与实践不谋而合。平安银行始终认为,特殊资产经营不是封闭的,而是要形成一个囊括资金方、资产方、服务方、管理方的特殊资产生态圈。对此,平安银行打造了特殊资产清收处置云平台――“特资e”平台,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达11.3万,包括投资机构2625家、律师专家7690名、评估机构1553家、催收公司9526家等,并与12家法院实现“银法直联”,已成为行业头部生态平台。
除了“打包、打折、打官司”等传统清收手段外,平安银行还积极探索投行化、结构化清收手段。正如浙商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达在专家论坛中所言,行业可以通过“不良+投行”“金融+产业”的创新模式,发掘并实现资产价值,推动“不良向良”。例如,对于一些房地产项目,平安银行通过金融重组、司法重整等手段,引入新的外部投资人,推动项目复工续建、重新盘活。另外,平安银行今年成功落地了首单对公不良收益权转让产品,发行规模9.8亿,为市场发行规模最大,引发了市场热烈反响。
“银行角色已发生重要变化”。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尹飞指出,银行正悄然转变不良资产清收模式,逐渐从单一处置到多元化经营,从注重短期收益到兼顾长期价值,从风险控制到风险创新,这也反映了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但是,无论外部形势、清收思维、处置手段如何变化,平安银行始终将风险管理作为核心任务,平安银行在经营风险资产、服务实体经济、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角色始终未变。
【免责声明】【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