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产业加速融入全球舞台,百奥赛图的成长路径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家起步于基因编辑小鼠服务的企业,百奥赛图在过去十余年中完成了从定制化服务到创新型平台的转型,而这背后折射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结构性变化。
回到2013年,沈月雷和他的团队还是在为客户“按需制造”小鼠模型。这种模式轻资产、风险小,但利润空间有限。随着越来越多公司涌入基因编辑赛道,竞争加剧,百奥赛图不得不寻找新的突破口。就在这一年,全球范围内的药企开始聚焦PD-1这一重大靶点,中国本土企业也初步涉足创新药。沈月雷决定冒险转向:不再满足于外包式服务,而是自建动物房、搭建小鼠模型与抗体的“产品货架”。
这一步几乎押上了公司的全部资源。仅在动物中心建设上,就投入了超过5000万元,前期成本高昂,却迟迟看不到盈利回报。但这种投入也为百奥赛图打下了研发与平台的根基。随后,公司自主研发出人源化抗体小鼠RenMice,并在2020年启动“千鼠万抗”计划,借此将业务重心提升到研发效率和产业链核心环节。
转型的结果逐渐显现。随着中国药政改革推动创新药研发提速,大量企业需要临床前验证模型,百奥赛图的人源化小鼠成为核心工具。国内外合作伙伴的不断增加,也让公司收入结构逐步国际化。目前,约七成营收来自跨国药企。
百奥赛图不仅通过技术平台提升议价能力,也在资本市场获得新的关注。2022年公司登陆港交所,虽然其模式在投资人看来“故事不够性感”,市值被低估,但公司2025年中期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逾五成,净利润扭亏为盈,毛利率超过74%,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放眼未来,沈月雷更看重“效率”的提升。他认为抗体药物研发正在进入多靶点、多组合的阶段,而百奥赛图的价值正是在于提供系统化验证工具。公司并不打算直接涉足临床试验,而是定位为行业“底层技术供应商”,类似芯片产业中的台积电角色。这一定位既避免了与客户竞争,又在生物制药生态中保持了不可替代性。
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正以更高的研发效率进入全球竞争格局,百奥赛图的路径显示了本土企业如何通过平台建设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这不仅是企业个体的成功,也预示着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