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时报 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在成立第十一个年头,恒邦财险迎来第四位董事长。随着李劲的任职资格获批,标志着这家扎根江西的全国性险企正式进入新老交替的关键阶段。
尽管恒邦财险连续八年盈利、保费收入稳步攀升,但背后隐藏的承保亏损、投资波动、历史亏空未补等挑战依然如影随形。在地方政府控股、高管团队长期稳定的背景下,新董事长的上任是否将打破“以利润定规模”的保守策略,推动恒邦财险加速布局全国市场,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恒邦财险的董事长更迭,看似是一次常规的人事变动,却折射出地方险企在规模与效益、本土与全国、守成与突围之间的深层博弈。
稳健背后的隐忧:承保亏损与投资波动
李劲的接任并非空降,而是股东方江西省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的一次有序交接。他与前任潘淦同样出身于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这一背景暗示着恒邦财险的发展方向仍将紧密围绕地方金融战略展开。
恒邦财险成立近十一年来,在经营层面展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总经理尹超自该公司筹备期便执掌经营大权,身兼财务负责人、合规负责人、首席投资官等多职,堪称公司的“灵魂人物”。尹超在2019年提出了“以利润定规模”的经营策略。他强调:“企业发展一定要走适合自己的路子,不能盲目求大求全。我们公司这两年定的特色就是以利润定规模,而不是以规模定利润。”
在这一思路下,恒邦财险尽管保费规模增长缓慢,但自2017年起实现了连续八年盈利。2025年二季度,该公司净利润为0.13亿元,已超2024年全年。保险业务收入也呈现“五年一台阶”的增长趋势,从2015年的起步阶段,到2020年突破10亿元,2025年有望站上20亿元平台。这些成绩在中小险企中实属难得。
然而,稳健的背后亦有隐忧。一方面是赔付支出持续攀升,2024年同比上升18.01%,而投资收益却从2020年的峰值1.54亿元大幅下滑至2024年的0.55亿元,降幅超过50%。另一方面,承保端的压力在2025年二季度综合成本率106.63%的数据中暴露无遗,这意味着公司每收入100元保费,就要承担106.63元的成本和赔付,承保业务本身并不赚钱。
“中小财险公司承保亏损的根源在于三重矛盾。”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一是业务结构失衡,过度依赖同质化高车险业务,陷入手续费恶性竞争,费用率持续侵蚀承保利润;二是风控能力薄弱,中小财险公司缺乏精细化定价模型与数据积累,难以精准识别风险,导致赔付率居高不下;三是规模效应缺失,固定成本,如技术投入、分支机构运营等难以有效分摊,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在杨帆看来,突围的关键在于转型。一方面需优化业务结构,大力发展非车险,如责任险、农险、科技险等,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如AI核保等,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强化风控模型建设,实现从“规模驱动”向“利润驱动”的可持续模式转变。
不仅如此,尽管恒邦财险连续盈利,至今仍未完全弥补开业初期的历史亏损,累计亏损额达0.32亿元。“中小财险公司亏损的原因在于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红海中陷入价格战,渠道少、品牌弱,投资收益差。”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指出,中小公司应从与大公司的价格战中脱离出来,专注细分领域,用科技降成本,并与大公司合作。
新掌门的挑战:全国化布局与战略平衡
李劲的上任被赋予战略转型的期待。他在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和普惠征信公司的履职经历,显示出对区域股权市场和普惠金融的熟悉。这与恒邦财险近年来发力农业保险、绿色保险等政策性业务的方向不谋而合。
市场关注的是,李劲是否会延续尹超主导的“利润优先”策略,还是借助股东资源,推动公司加快布局全国的步伐?
恒邦财险早在成立之初就提出“深耕江西、布局全国、唱响品牌”的三步走战略。目前公司已在江西、安徽、江苏、河北、四川、山西、河南、贵州等地设立省级分公司,初步构建全国性网络。但省外业务贡献仍较有限,品牌影响力多集中于江西本土。面对全国保险市场“马太效应”加剧、中小公司生存艰难的局面,恒邦财险若要向外扩张,将面临渠道成本高、品牌认知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多重挑战。
“当前市场环境下,全国化扩张窗口仍存但挑战增大。” 张玥指出,机会在于部分区域市场饱和度较低,如中西部,且细分领域,如普惠保险、养老服务存在需求空白。他建议中小险企以轻资产模式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快速触达全国用户。同时通过并购重组区域性中小险企,整合牌照与渠道资源。并且聚焦垂直领域,如物流险、科技保险,以专业化能力切入全国市场。
杨帆则强调,当前区域性险企仍具备全国化扩张机会,但需摒弃传统“广设机构”的重资产模式,转而聚焦差异化路径。首先,可依托对区域特色产业,如农业、制造业等的深度理解,开发场景化保险产品,如供应链保险,通过线上化渠道向全国同类产业输出。其次,将区域成熟产品标准化,借助互联网平台或全国性中介渠道实现轻资产复制。此外,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如汽车、物流集团等共建生态,嵌入保险服务以突破地域限制。核心在于以细分需求为切口,以科技和生态合作降低扩张成本,避免与头部险企正面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恒邦财险的偿付能力始终远高于监管红线,2025年二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560.69%,资本缓冲充足。这为其战略调整提供了空间。然而,若要在规模上实现突破,势必需要在产品创新、渠道建设、科技赋能等方面加大投入,这可能暂时影响利润表现。如何平衡短期效益与长期布局,将是李劲团队面临的核心课题。
股东结构的变化也为恒邦财险治理带来新变量。江西金控通过多次增资和股权受让,持股比例从最初的13.59%一路升至33.33%,实现对恒邦财险的顶格控股。
王国军向本报记者表示,“地方国资险企‘金控+保险’模式的优势在于有地方政府支持,融资方便,能和银行、证券等业务协同,容易获得政府资源扩展业务。风险在于太依赖本地经济与政商环境。”
杨帆进一步向本报记者指出,地方国资险企在“金控平台+保险”的模式下,其优势显著体现在依托国资背景可深度参与地方政策性项目,如基建、民生保障保险等,获取政府信用背书与资源倾斜。金控平台内银行、证券等机构能形成客户导流与交叉销售闭环,能降低获客成本。同时,资金与数据的集中管理有助于优化风险定价模型,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效率。
“然而,该模式下的风险也不能忽视,如关联交易可能滋生监管套利或利益输送,因此需防范资金违规占用。此外,行政干预过度还可能影响市场化决策效率,需平衡政策目标与商业可持续性。”杨帆说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