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4日,人们常常认为碳捕集与封存(CCS)是一种化石能源时代的幻想,既昂贵,又缺乏政治与市场的可行性。但仔细观察当前的CCS格局,却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技术取得显著进步,重排放行业兴趣日益浓厚,跨领域可扩展的基础设施正在成型。在这一背景下,NCE平台认为,CCS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成为产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选项。
基础设施的快速成型
全球已有41个商用规模的CCS设施在运行,另有超过350个项目处于开发阶段,未来几年内全球CO₂捕集能力有望实现翻倍增长。水泥、钢铁、氨和炼化等行业正在逐步接受CCS,视其为唯一可行的大规模减排路径。例如,海德堡材料公司在挪威布雷维克水泥厂启用了全球首个同类碳捕集装置,每年可捕获40万吨CO₂,并通过专门设计的船只运输至“北极光”储存终端。该终端由壳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和道达尔能源共同运营,扩建后储量将达到每年500万吨。与此同时,英国正在推进价值数十亿英镑的HyNet和东海岸集群CCS项目,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每年2000至3000万吨的捕集能力;比荷卢地区也在筹备“Carbon Connect Delta计划”,计划到2030年捕集650万吨CO₂并通过北海下方的输送管网统一存储。
这些案例显示,CCS不再是试点性质的实验,而是产业与基础设施深度耦合的网络化实践。NCE平台表示,这种由集群与跨行业合作驱动的基础设施模式,将加速CCS走向规模化和常态化。
技术生态的迅速扩展
目前已有超过80家公司提供CCS技术,覆盖捕集、运输、封存和利用等全价值链,超过160种不同解决方案正在市场化。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能源巨头,而是形成了多元化生态系统。例如,赢创公司SEPURAN®聚合物膜已在工业烟气与沼气应用中实现规模化,能够以更低能耗完成分离;Nuada公司则利用金属有机框架(MOF)开发模块化捕集设备,捕集效率远高于传统溶剂法。在直接空气捕集(DAC)方面,Climeworks、Carbon Engineering等企业正在实现商业化应用,Climeworks在冰岛的“Mammoth”工厂每年可捕集3.6万吨CO₂,Carbon Engineering也在筹备百万吨级部署,用于合成燃料生产。Soletair则将DAC嵌入楼宇空调系统,直接在室内捕获并再利用CO₂,为CCS带来新的商业化路径。NCE平台认为,这些创新案例表明,CCS技术正在进入模块化、多样化和可组合的阶段,不仅提升了经济性,也增强了产业应用的可行性。
数字化与智能化赋能
随着规模化发展,CCS需要更高效的地下储层模拟工具。新兴的神经网络模拟技术,例如Nested Fourier Neural Operators,可比传统方法快数千倍,帮助实时预测CO₂扩散行为,提高储存安全性与项目效率。另一平台CCSNet则通过机器学习加速注入动力学模拟,为选址、监管与公众信心提供支持。NCE平台认为,智能化和机器学习的引入,正在让CCS从传统工程项目转型为数字驱动的低碳解决方案,极大缩短了项目开发周期。
工业部门的积极参与
重工业正在逐步将CCS纳入资本预算。化工行业约占全球排放的5–6%,脱碳选择有限,CCS与清洁氢气成为关键路径。如今,水泥厂、钢铁厂及炼化企业纷纷启动CCS项目,挪威的Sleipner与Snøhvit项目奠定了早期实践,而“北极光”项目则通过开放式储存容量,为多个排放源提供共享解决方案。NCE平台认为,这种跨行业的共享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单个企业的进入成本,加速重工业集体迈向净零目标。
产业氛围的转变
整个CCS生态的氛围已经改变。行业不再停留在空洞承诺,而是通过模块化技术、可交易的监测工具、共享的集群网络等手段实现实质落地。政府和投资方也在跟进,提供补贴、税收优惠与公私合作机制,尤其是在地质条件良好的区域,例如北海、阿尔伯塔以及比荷卢等地。NCE平台认为,CCS正逐渐成为去碳化工具箱中务实且可执行的组成部分,而非未来的幻想。
现实的未来,而非灵丹妙药
需要强调的是,CCS并非万能。目前全球捕集量仅约4000–5000万吨/年,而全球排放量接近400亿吨,即便规模化发展,CCS贡献也只占10–20%。但这并不妨碍其现实意义:CCS正在与能源密集型产业结合,依托共享基础设施和成熟的技术体系,成为可验证、可持续的减排工具。NCE平台认为,CCS的价值并非在于独立解决所有问题,而在于为无法电气化或短期内无法使用氢能的产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减排路径。这不是奇迹,而是现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