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钢铁研究
下半年以来,中央数次强调“反内卷”,为大宗商品市场注入较强的信心,主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得到明显修复。展望后市,预计供应明显受到控制或约束以及需求仍有持续增长潜力的商品价格能够保持韧性,而需求偏弱且供应控制不佳的商品价格可能延续跌势。
一、“反内卷”是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手段
2023年以来,中国PPI同比陷入连续负增长,CPI同比增速也连续处于0附近,GDP平减指数同比连续9个季度处于负值区间,多项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物价下行压力较大,其中工业板块压力尤为突出。而主要工业类大宗商品的价格,在近年同样多呈现震荡下行态势。
中国工业近年来面临比较明显的产能过剩问题。目前,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世界制造业产值的近30%,意味着中国制造业有着超强的生产能力,而国内消费能力并不足以消化如此庞大的产能,因此持续依靠出口增长缓解市场压力。
近年来,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房地产下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部分工业产品需求迅速衰减,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压力加剧。从中国工业库存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之后库存水平明显加速上升,并且周期性出现的去库阶段相比之前明显持续时间更短,去库幅度更小。2025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74.0%,低于健康水平80%,部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更低,例如汽车行业在50%左右,大家电多在60-70%,挖掘机甚至低至40%以下。
过剩压力加剧使得中国工业企业效益明显转差。2022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在0%左右徘徊,2025年1-7月,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下降1.7%,其中采矿业下降31%,制造业总体虽然同比增长4.8%,但主要是装备制造业利润扩张,金属冶炼行业利润得益于低基数有所扩张,轻工制造利润则大幅下滑。
供过于求天然会导致行业价格下降和企业利润收缩,但是中国工业企业的恶性竞争无疑使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目前存在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乱象、招商引资乱象等问题,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并在9月发表的署名文章《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再次提到“六个着力”,前三个就是着力整治企业低价无序竞争乱象、着力整治政府采购招标乱象、着力整治地方招商引资乱象。简而言之,需求收缩背景下,企业低价争夺市场份额,而地方政府低价招标以及补贴等行为加剧了恶性竞争,使得市场低价或劣质资源蔓延,无法有效满足生产生活所需,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反内卷”势在必行,通过遏制企业恶性竞争,从供给端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品质,进而稳住市场价格,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政策出台后,大宗商品市场预期明显修复
“反内卷”自2024年7月首次提出,就被市场寄予了强烈的期待。时隔一年,进入2025年7月,高层召开专题会议表明反内卷的决心,相关政策迅速出台,对市场情绪的提振程度更加显著。大宗商品价格几乎迎来普涨,尤其是上半年跌幅较大的品种,多数价格得到明显修复。例如黑色金属板块上半年普遍下跌,其中双焦下跌最为严重,7月黑色金属各品种价格明显回升,双焦价格回升最快;上半年下跌严重的多晶硅和碳酸锂,下半年价格也快速回升;而上半年没有明显下跌的品种如有色金属和油气产品,下半年价格也没有明显上涨,多维持相对稳定。
三、未来供需情况分化,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化
7-8月,大宗商品价格行情的修复主要依赖市场情绪提振。而展望未来,大多数大宗商品仍然预计回归基本面定价。因此,供给有一定限制或需求维持增长的品种价格预计能够维持韧性,而供给端限制不足且需求持续走弱的商品价格仍然易跌难涨。
1. 供给端有限制的品种
煤炭:7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煤矿生产情况核查的通知,8个重点产煤省开始查“超产”,主要煤矿已经收到文件并陆续展开核查,阶段内煤炭产量预计小幅下降,且未来扩张难度较大。
多晶硅:2024年12月光伏行业协会协同33家企业(产能占比约90%)签署了自愿控产的自律公约,并于2025年8月发布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的倡议,已经在产能出清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持续完善协同体系、贯彻执行,预计后续能够逐步引导光伏行业趋向良性竞争。
铝:自2017年供给侧改革以来,中国电解铝产能被严格限制在4500万吨的总量上限,目前产能大约在4410万吨,接近上限,后续增加空间不大。
2. 需求端持续有增长的品种
铜:受益于家电以及风电光伏发力,2025年上半年电解铜国内下游消费量为773.8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76%。未来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行业预计维持高速发展,铜的需求预计持续增长。
甲醇:2025年中国甲醇需求预计增长,未来三年供需缺口逐年放大,新兴需求(如有机硅、DMC)预计增速更大,有效支撑甲醇未来需求增长。
聚乙烯:包装、管材、农用膜等需求拉动,2025年1-6月PE消费量同比增长13.7%,未来汽车、新能源等行业需求预计继续增长,同时PE高端产品加速国产替代,国内需求预计扩张。
3. 供给持续过剩的品种
水泥:2024年8月,中国水泥协会就提出了加强行业自律,对水泥行业的产能进行总量调控。2024年,中国水泥产量同比下降9.5%,而水泥出库量同比下降33%,主要是房地产投资持续大幅下降,叠加基建项目资金不足,施工进度放缓。2025年1-8月中国水泥出库量同比下降25%,需求仍在延续快速下滑,1-8月产量同比下降4.8%。水泥供应下降是需求压力导致的,并且产量下降幅度不及需求下降幅度。预计未来水泥仍然维持过剩格局,价格易跌难涨。
聚丙烯:PP产能仍在扩张期,2025年预计新增产能超587万吨,总产能突破5723万吨,然而2025年PP需求增速预计仅3.6%,未来中国有望从PP净进口国转为净出口国。随着产能扩张,行业库存预计持续累积,开工率、产能利用率预计走低,这为PP价格和企业利润带来压力。
资讯编辑:胡蒙娜 021-2609458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