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鹰眼财报
一、技术领先却规模平平?自相矛盾的“自我评价”
江西红板科技在问询函回复中反复强调自身“技术领先”,号称能生产26层任意互连HDI板,最小线宽线距达25μm,甚至扬言“技术水平高于业务规模排名”(来源:问询函P41)。然而,根据Prismark数据,2024年其HDI板全球市场份额仅1.73%,国内份额也仅2.76%(来源:P45)。
这不禁让人哑然失笑:若真技术超群,为何市场占有率如此“谦逊”?好比自称“厨神”,却只在小区食堂掌勺——技术再高,也得看食客买不买单。更讽刺的是,公司坦言“中高端PCB市场容量有限”(来源:P42),这与其募投项目新增120万平方米HDI板产能的豪言壮语形成鲜明对比。莫非是想用“技术领先”的幌子,掩盖“规模尴尬”的真相?
二、产能未满却大肆扩张,钱要花在“刀刃”上吗?
报告期内,红板科技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1.96%、85.01%、88.51%(来源:P63),虽逐年提升,但始终未达满产。然而,公司却计划募资20.57亿元扩建产能,号称“市场需求旺盛”(来源:P65)。
问题是,现有产能尚未吃透,为何急吼吼“开新灶”?Prismark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HDI板产值125亿美元,增速18.8%(来源:P65),但其中高端市场多被中国台湾、欧美企业把持(来源:P66)。红板科技能否虎口夺食,还是盲目跟风“画大饼”?更让人捏把汗的是,公司承认“行业竞争加剧”,为保产能利用率曾承接低价订单(来源:P63)。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能否支撑新产能消化?别最后落得“产能过剩,赔本赚吆喝”的结局。
三、客户集中且外销疲软,多元化是“口号”还是“实招”?
红板科技收入高度依赖消费电子领域,占比近60%(来源:P92),主要客户包括OPPO、vivo等手机品牌。尽管公司声称正拓展汽车电子、高端显示等领域,但2024年汽车电子收入仅1.7亿元,占比不足7%(来源:P32)。
更蹊跷的是,其境外收入占比从35.23%一路下滑至20.95%(来源:P99),公司解释为“主动收缩低毛利刚性板业务”(来源:P100)。但外销疲软是否也折射出国际竞争力不足?若真技术过硬,为何海外客户“用脚投票”?再看募投项目客户储备,所列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多为“洽谈中”或“小批量供货”(来源:P32),订单确定性存疑。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拓展策略,难免让人怀疑其多元化到底是战略布局,还是IPO包装的“烟雾弹”。
四、募投测算“画饼”嫌疑大,折旧压力或成“隐形炸弹”
募投项目投资总额21.92亿元,其中设备购置占比高达70%(来源:P72)。公司预测达产后年收入22.58亿元,净利润2.34亿元(来源:P79)。但细看设备投资明细,单位产能投资较现有产线高出15%(来源:P77),合理性存疑。
更关键的是,项目新增年折旧费用1.22亿元(来源:P79),若未来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折旧成本将直接侵蚀利润。红板科技2024年净利润2.14亿元(来源:P53),相当于折旧费用占净利润半数以上。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泰山压顶”!若产能消化不力,恐将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潭。
结语:IPO不是“终点站”,合规性与可持续性才是试金石
红板科技的技术光环与市场表现割裂,产能扩张与需求匹配存疑,客户拓展雷声大雨点小,募投项目财务测算如履薄冰……这一系列问题,让人不得不质疑其IPO的真实动机。
上市不是“镀金游戏”,而是责任起点。若仅靠“技术故事”和“产能画饼”闯关,而无扎实的订单支撑与清晰的盈利路径,最终恐难逃市场检验。奉劝红板科技:少些“自卖自夸”,多些“脚踏实地”,否则即便闯关成功,也难逃“上市即巅峰”的魔咒。
(本文数据均引自红板科技问询函回复及公开行业报告,质疑基于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