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置地大“换血”

华润置地大“换血”

构建新格局。

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黄 昱 

房地产持续动荡之中,央企地产商的人事和组织也在不停地变动调整了。

华润置地于9月23日发布公告,宣布郭世清因“其他工作安排”辞去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及董事会秘书等职务。同时,郝忠明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及执行委员会成员,赵伟接棒出任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董事会秘书及授权代表。

华润置地此番高层变动并非孤立事件。回望近三年,这家央企地产巨头的人事调整不断。

2023年1月,徐荣以副总裁身份加入华润置地,分管生态圈、战略部及城市更新等业务。徐荣的背景引人关注——他曾任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招商局集团区域发展部副部长、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荣的晋升速度之快令人瞩目。2023年1月加入,2024年12月即升任总裁,如此快速的擢升在央企体系中并不多见。

2023年9月,原总裁吴秉琪辞任,转入中国建筑集团担任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此后一年间,总裁职位由董事会主席李欣暂代,直至徐荣接任。

2024年8月,首席战略官谢骥调任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副总经理。随后在今年9月,郭世清辞任,完成了这一轮高层调整的关键一步。

此次调整后,华润置地董事会成员增至14人,6名执行董事将共同主导公司日常经营与战略决策,呈现出鲜明的多元互补特征。

其中,李欣、张大为是平均司龄超20年的“老臣”,深谙企业发展脉络与业务根基。陈伟在四年前加入华润置地,此前长期在远洋集团担任高管,具备成熟的市场化房企运营经验。

新晋高管徐荣、郝忠明和赵伟则代表着华润置地未来发展的三个关键方向。

徐荣拥有丰富的政府规划背景,他的任命明显强化了华润置地在城市更新领域的政策资源整合能力。郝忠明兼具政企双重履历,早年任职于中央国家机关,官至组织部副部长,2018年转入华润体系。

赵伟的任命则反映了华润集团对财务风险管控的升级。他在华润系工作了20多年,但主要经验集中在啤酒、医药等快消板块。

赵伟拥有跨板块财务历练,曾同时担任华润啤酒及其附属白酒相关公司的董事。

华润置地高管变动与战略转型深度相关。2023年,华润置地明确提出“大资管转型”目标,将“推动资管业务转型,做大资产管理规模,打造行业领先的商业REITs平台”确定为公司重要战略方向。

这一转型已初见成效。今年上半年,华润置地实现营业收入949.2亿元,同比增长19.9%;股东应占溢利118.8亿元,同比增长16.2%。更为关键的是,经营性不动产与资产管理业务已成为增长引擎。

购物中心表现尤为亮眼,零售额达1101.5亿元,同比增长20.2%,经营利润率提升至65.9%,创历史新高。截至6月底,华润置地在营购物中心数量达94座,已有27个城市出现两个及以上购物中心布局。

资管业务的扎实推进,为商业REITs扩募打开空间。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华润置地商业REIT市值突破百亿元,上市6个季度累计分红4.95亿元。

管理层表示,未来3-5年商业REIT平台有望达到300亿-500亿元规模,平均每年退出规模50亿-100亿元。

不过,新管理团队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多元背景团队的融合需要时间,政府背景人员需提升市场化操盘能力,跨界CFO需适配地产“投融建管退”的全周期节奏。

华润置地已明确未来聚焦五大方向:城市更新基金与REITs双轮驱动,打造“商业+冰雪+长租”TOD生态圈,实现代建与轻资产输出,完成“一带一路”产业地产复制,推出零碳园区解决方案。

这些战略方向无不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政策解读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跨业态运营能力。

华润置地董事会调整后的权力格局已悄然改变。李欣、张大为等平均司龄超二十年的“老臣”继续执掌大局,而徐荣、郝忠明、赵伟等新面孔则带来跨体系经验。

华润置地高管变动的节奏也与行业周期高度吻合。当房地产行业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运营,这家央企地产巨头正在悄然换挡。

房地产行业告别高歌猛进的扩张时代,取而代之的是对精细化运营、资源整合能力和风险控制的新要求。

许多民营房企还在为生存和化解债务而挣扎时,手握低成本资金和政府资源的央企和国企地产商,开始主动换挡,为抢占城市更新、掘金存量运营而重塑组织和人才结构。

可以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权力格局正在被重构。过去那种依赖高杠杆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扩张模式已然落幕,未来将属于那些能将市场机制、政府资源与资本运作能力深度融合的玩家。华润置地的新管理团队,正是这一未来趋势的缩影。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