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缺芯”被央视点名,盛景还是蜃景?

储能“缺芯”被央视点名,盛景还是蜃景?

  来源:储能严究院

  储能黄金十年已来临,

  哪些龙头企业将最终胜出?

 

  9月28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围绕储能市场“一芯难求”的火爆现象进行专题报道,多家头部企业接受采访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半个月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2027年实现“1.8亿千瓦以上”发展目标,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这将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直接推动储能行业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向好。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这意味着,中国储能将在2年半的时间内将装机规模“翻一番”。

  巨大的政策利好进一步推高了市场情绪。

  央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目前国内储能电芯的需求十分强劲,头部电池企业均表示工厂已处于满产状态,一些订单已经排到明年年初。

  一方面,国内储能在“136号文”实施后加速市场化,河北、内蒙等多省出台容量补偿、容量电价等收益政策,同时新能源全面入市峰谷价差拉大,储能项目收益确定性提升。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方面同步强劲,欧洲、北美、澳洲、拉美、东南亚等地需求良好。

  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受访时表示,储能项目经济性提升是拉动本轮需求增长的核心因素,“当前储能系统成本较三年前下降约80%,部分地区度电成本已低于2毛钱,当前行业正经历更大容量电芯的升级,新一代电芯有望降低系统成本约40%”。

  田庆军认为,国内外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呈四六开趋势,未来具备国际化交付能力的企业将进一步拔得市场头筹。2025年上半年,工厂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电芯出口比例超50%。

  截至目前,远景在全球拥有10座已投运的电芯制造基地,累计交付超50GWh储能电芯。

  值得一提的是,远景动力在美国田纳西的工厂今年4月正式投产,成为北美首条本土建设的磷酸铁锂储能电芯产线,目前正加速爬产。配合中国沧州基地大电芯的产能爬坡,预计远景电芯明年交付量将实现翻倍增长。

  除了储能经济性提升拉动需求外,储能电芯的技术迭代也助推了本轮供应紧张。当前正处于从300+Ah向500+Ah及更大容量电芯升级的关键窗口期。

  海博思创董事长张剑辉在采访中指出,“明年这些大容量电芯的产线逐步投入量产之后,这种短缺的状态会得到缓解”。

  田庆军也强调,当前多数主流厂商将资源聚焦于下一代产品研发与产能建设,新一代电芯有望降低系统成本约40%,推动大容量电芯的规模化应用是推动储能平价的关键路径。

  下一代500+Ah电芯的研发与量产进程正在加速,500+Ah电芯支撑的6+MWh储能系统,已成为行业进化的重要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电池厂商TOP 5中已有玩家走在前列,但标准暂未完全统一。咨询机构Infolink分析指出,当前电芯厂商尺寸设计的核心考虑在于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的平衡,因此,即便电芯容量相同,不同企业的尺寸设计仍存在差异。

  今年5月底,远景动力沧州工厂率先下线500+Ah储能电芯,为行业首个,据悉其最新一代700Ah+产品也已进入量产准备阶段。6月10日,宁德时代587Ah储能电芯开启量产交付,目前在济宁基地生产。海辰储能此前披露其587Ah储能电池已于4月开始全球送样,将于下半年实现量产。

  业内普遍认为,300+Ah储能电芯的行业主流地位还将持续2-3年,此后国内会率先大规模切换500+Ah及更大容量电芯的应用,继而逐步传导至海外市场。

  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时明确,到2035年,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这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风电、光伏需新增装机约19亿千瓦,将同步催生对储能系统的海量需求。据相关人士测算,未来与风光配套的中国储能平均每年新增装机将不低于2亿千瓦时(200GWh)。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在央视采访中表示,新能源装机每年增长2亿到3亿千瓦,对储能的需求是巨大的。储能自身技术的进步和产业规模的增加,使储能的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同时价格大幅度下降。需求驱动和自身发展驱动的双轮驱动结果,正好在需求和供给方面达成了一个契合点。

  今年以来,中国告别“政策强配”,转向“价值探索”,关注如何参与电力交易创造收益,电站项目逐步跨越盈利拐点,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但行业仍需警惕非理性竞争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针对行业表面繁荣下的隐忧,多家头部企业频频发出警示。

  9月17日,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在世界储能大会上直言,储能行业正面临无序扩张风险,已引发五大“顽疾”:安全风险高企、恶性价格战蔓延、参数虚标与虚假宣传、不重视创新、市场投机泛滥等。

  其中,以牺牲安全和质量为代价的低价竞争,尤为令人担忧。

  自2024年以来,田庆军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行业应警惕无序竞争。8月12日,田庆军在EESA上海储能展上表示,行业近1/3的系统集成商正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这种恶性竞争模式已开始向海外市场蔓延。这不仅严重威胁储能电站的安全与效益,更可能削弱中国企业在全球储能市场的领先地位。

  对此,田庆军提出三个核心对策:一是建立科学的行业标准与体系,从安全、寿命、能效等维度识别优质产品;二是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建立产能预警体系,同时加快完善电力市场交易规则,为储能创造稳定的盈利模式;三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进一步推动储能健康降本。

  可喜的是,行业头部玩家正在带动储能安全标准提升。过去一年内,阳光电源、华为、远景能源、比亚迪、海辰储能、阿特斯等主流系统集成商均完成了烧舱测试。作为储能系统的最小能量单元,电芯的安全特性直接决定了系统级安全设计的边界条件。

  8月1日,中国首部储能用锂电池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GB 44240-2024正式实施,中国储能安全迈入“强制”时代。今年2月,远景动力获得了GB 44240-2024认证证书,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该标准认证的企业。除远景动力外,宁德时代、海辰储能、瑞浦兰钧、中创新航等头部电池企业也均已通过该标准测评。

  储能的“黄金十年”已然开启,但站在风口上,更需保持清醒。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12-18个月即将成为行业深度洗牌的“临界窗口”。在此背景下,唯有具备技术领先、全球化交付、交易能力、引领标准四大核心能力的龙头企业,方能在大浪淘沙中真正胜出。真正的赢家,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看得最远、走得最稳、守得住底线的企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