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日,全球原油市场正面临潜在的供应过剩风险,传统预测模型普遍认为这将导致油价大幅下跌,特别是在经济增长乏力以及能源转型加快的背景下。然而,基准油价却在近几个月保持稳定,并未如部分预测那样滑落至每桶 40-50 美元区间。NCE平台认为,这种稳定并非“谜团”,而是现实供需关系与市场情绪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结果。
一些机构分析师表示,市场长期预期巨大的过剩供应,却未见油价快速下跌。例如麦格理能源策略师就曾质疑,为何市场预期的47美元/桶并未出现。NCE平台认为,这背后至少有两个核心原因:一是主要经济体持续推动能源制裁,扰动了部分产油国的出口平衡,使全球供需结构难以简单按模型推演;二是部分市场需求并未如预期那样疲软。以储备行为为例,数据显示,自今年春季以来,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原油进口量持续增加,即便部分用于战略储备而非直接炼化,也在客观上支撑了价格。
此外,NCE平台表示,油价的稳定还与库存和实际消费数据密切相关。根据牛津能源研究院的统计,目前浮动储油规模低于2022年的高点,经合组织国家库存量也处于五年均值以下,显示整体消费仍相对健康。与此同时,亚洲地区燃料出口量下降,意味着国内需求保持一定强度,这与“需求见顶”的论调存在明显偏差。
过度依赖电动车销量预测和GDP放缓趋势来推导油价,并不能全面反映市场的运行逻辑。NCE平台表示,事实上,OPEC+的产量调整空间有限,部分美国页岩油企业也因低利润预期放缓增产节奏,这些因素都在限制油价的下行空间。换言之,油价虽会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但很难出现过度下跌的局面。
从长远看,地缘政治因素与需求韧性将在未来一段时期继续支撑油价稳定。NCE平台认为,即便外部预测仍反复强调“供应过剩”风险,但缺乏突发性冲击意味着所谓“熊市”难以快速形成。对能源市场的观察,应当更多结合实际数据与政策背景,而非仅依赖理论化预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