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经济日报
据媒体披露,近期多地银行业协会通过召开座谈会、发布自律公约等形式,部署整治金融业反“内卷”工作;日前已有多家银行在年中经营工作会议中部署安排了反“内卷”工作。
金融业的“内卷式”竞争,主要表现为同质化竞争、过度降价,以及过分关注短期业绩,忽视风险管控,容易引发行业效率下降,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其危害相当严重,最直接的后果是在净息差不断收窄的态势下,推高了金融业筹资成本,导致经营利润减少,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下降,可能加大金融风险隐患,甚至恶化全行业经营生态。“内卷式”竞争是一种变异的金融乱象,如果金融业不顾后果盲目扩张规模和实施服务“倾销”,致使低价劣质竞争泛滥,将削弱行业创新动能,给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制造障碍。
诱发金融业“内卷式”竞争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一,经济金融资源“蛋糕”总量不足,各金融机构为挣得更多“蛋糕”,受规模和业绩等考核压力影响,不惜降价“销售”,比如消费贷、经营贷利率越来越低,还有“手工结算”等非正常经营操作。其二,金融机构数量多,一定程度上存在“僧多粥少”问题,服务同质化明显。其三,一些大型企业在与金融机构博弈中话语权较高,利用金融机构之间的非理性竞争,迫使金融机构提供降价服务。
“内卷式”竞争没有赢家。要破解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内卷式”竞争给金融业发展带来的危害,切实转变理念,强化行业自律。自觉提高反“内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规模导向逐渐向价值导向转变,从拼价格向拼服务转型。通过金融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行业公约,明确行为底线,建立有效的违约惩戒机制。比如,发现对金融产品与服务进行违规降价的,可实行“黑名单制”,金融监管机构也应对相关机构和责任人予以处罚。
另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勇于创新,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减少对单一金融产品依赖,打破同质化竞争僵局,实现金融机构差异化发展,为经营良性竞争闯出新路。消除过度竞争,为反“内卷”竞争创造良好条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