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度酒战场上的迷失者:百润股份的20亿“魔咒”与失落的十年

低度酒战场上的迷失者:百润股份的20亿“魔咒”与失落的十年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名酒观察

  当白酒巨头们纷纷谈论年轻化时,真正的低度酒先行者百润股份,却陷入了长达数年的增长停滞。

  作为预调酒行业的开创者,百润股份旗下的RIO品牌曾经创造过业绩神话,如今却陷入了一个难以突破的怪圈:营收规模长期徘徊在20多亿元,始终无法实现质的飞跃。

  01

  预调酒业务陷入停滞

  百润股份的财务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公司的预调酒业务似乎触碰到了增长天花板。

  2024年全年,百润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0.48亿元,其中预调鸡尾酒(含气泡水等)业务收入26.77亿元,占比87.83%。这一数字与2015年公司营收22.13亿元相比,近十年时间增长不足40%。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预调鸡尾酒收入同比下降7.17%,销售箱数减少8.81%。这一下滑趋势在2025年上半年仍在延续,公司酒类产品营收12.97亿元,同比下滑达9.35%。

  从历史数据来看,百润股份的预调酒业务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2014-2015年,凭借强大的营销攻势,RIO一度实现爆发式增长,营收从2014年的6.89亿元跃升至2015年的22.13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2016年公司营收急剧下滑至9.25亿元,此后虽逐步恢复,但始终未能突破30亿元大关。

  02

  内外交困

  或将受到白酒降维打击

  百润股份面临的竞争环境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曾经是低度酒市场的绝对领导者,现在却陷入了多方围剿的窘境。

  白酒巨头的降维打击最为致命。五粮液推出29度“五粮液·一见倾心”,泸州老窖宣布28度“国窖1573”已研发完成,古井贡酒推出“轻度古20”,舍得酒业推出“舍得自在”。

  这些传统酒企凭借强大的品牌背书和深厚的渠道根基,迅速切入低度酒市场。

  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低度酒市场规模将突破7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5%。这个曾经RIO有着话语权的市场,现在正被更多实力雄厚的玩家分食。

  除了白酒巨头,RIO还面临着来自其他酒种的竞争。精酿啤酒、红酒、气泡酒等多元化酒饮都在蚕食预调鸡尾酒的市场份额。

  京东《2025低度酒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果酒占比达到38%,年增速72%;茶酒占比25%,年增速65%;气泡酒占比17%,年增速高达210%。

  03

  创新乏力

  产品老化问题突出

  在产品层面,RIO同样面临着创新不足的质疑。虽然公司持续推出新品,但市场反响平平。

  2025年,百润股份推出了12度花果香小酒,包括金桂梅酒、冰酒茉莉和白桃樱花三种风味,单瓶定价29.9元。这款产品一度位突破了其传统的3度微醺、5度清爽、8度强爽的产品矩阵。

  然而,新品陷入了定位尴尬的境地:既失去了低度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又难以与传统酒企在品质认知上竞争。

  百润股份近年来销售费用持续增加,但经营效益却反向递减。公司似乎陷入了“投入越多,效果越差”的恶性循环。

  04

  战略转型

  威士忌业务尚待花开

  面对核心业务的增长瓶颈,百润股份将希望寄托在了威士忌业务上。公司在2017年启动了以威士忌为主的烈酒业务板块,并在四川建立了生产基地。

  这笔投入相当可观:超过30亿元的资金投入到威士忌业务中。2025年3月,百润股份旗下首款“百利得”单一调和威士忌面市;6月,定位更高端的“崃州”单一麦芽威士忌系列产品也正式发布。

  然而,威士忌业务面临着现实的挑战。首先,威士忌需要陈酿3年以上才能上市,导致短期难以贡献收入。其次,百润股份需要重塑与RIO原有商超、电商渠道协同性较弱的威士忌销售渠道。

  从曾经资本市场的宠儿,到如今陷入增长困境的失意者,百润股份的案例成为了酒业转型期的典型样本。

  在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新业务尚需时日的青黄不接期,百润股份的转型之路依然充满挑战。实控人的股权转让或许为公司引入了新的战略资源,但威士忌业务能否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仍需市场检验。

  在巨头环伺的低度酒市场中,这家曾经的行业开创者能否突破20亿魔咒,重新找到增长动力,一切都值得观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