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上半年,在全球能源变革与人工智能浪潮的双重推动下,碳化硅(SiC)半导体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A股各SiC概念股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和市场开拓三个维度均取得显著进展,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技术创新:从材料突破到工艺革新
衬底技术领先者天岳先进在材料端实现重大突破,推出业内首款12英寸碳化硅衬底,标志着中国在半导体关键基础材料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公司采用液相法制备无宏观缺陷的8英寸碳化硅衬底,克服了高质量生长界面控制和缺陷控制难题,并率先交付高质量低阻P型碳化硅衬底。
三安光电在产业链垂直整合方面表现突出,完成了650V-2000V全系列SiC MOSFET产品布局,8英寸碳化硅衬底与外延已实现小规模量产。公司与意法半导体合资的重庆8英寸碳化硅项目已于2025年2月实现通线,目前芯片产品已交付意法半导体进入可靠性验证阶段。
斯达半导自建的6英寸SiC芯片产线随着量产车型迅速爬坡,芯片和模块良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推出了第二代SiC MOSFET芯片,覆盖750V、1200V、1400V、1500V等多个电压等级,并开发了适用于光储行业的1400V第二代SiC MOSFET芯片平台,大幅提高了芯片出流能力。
士兰微电子在芯片技术方面持续迭代,已完成第Ⅳ代SiC芯片研发并送样客户评测。公司积极推进"士兰明镓6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生产线"项目建设,目前已形成月产10,000片6英寸SiC-MOSFET芯片的生产能力。
芯联集成作为代工企业代表,其国内首条8英寸SiC产线已实现批量量产,关键性能指标业界领先。公司开发了650V到3300V系列的全面SiC工艺平台布局,掌握了核心先进制造工艺。
产品迭代: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各企业在产品矩阵完善和量产能力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天岳先进已形成6/8/12英寸碳化硅衬底产品矩阵,包括12英寸高纯半绝缘型、12英寸导电P型及12英寸导电N型碳化硅衬底,量产8英寸导电型衬底产品质量和批量供应能力领先。
闻泰科技(维权)旗下安世半导体推出了1200V车规级SiC MOSFET,具备出色的RDS(on)温度稳定性、超快的开关速度以及超强的短路耐受性,同时推出了1200V、20A碳化硅肖特基二极管,专为满足工业应用中对超低功耗整流器的需求而设计。
扬杰科技投资的SiC芯片工厂通过IDM技术实现650V/1200V/1700V的SiC MOS产品从第二代升级到第三代,所有SiC MOS型号实现覆盖650V/1200V/1700V 13mΩ-500mΩ,其中第三代SiC MOS平台的比导通电阻(RSP)已做到3.33mΩ.cm 以下,FOM值达到3060mΩ.nC以下,可对标国际水平。
华润微在第三代半导体产品方面,整体产销规模保持高增长,目前SiC JBS G3和SiC MOS G2均已完成产品系列化并量产,产品覆盖主流系列,整体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A股SiC概念股2025H1产品、技术、市场新进展
市场开拓:从新能源汽车到新兴应用全面开花
新能源汽车仍是SiC器件最主要的应用市场。斯达半导的车规级SiC MOSFET模块在2025年上半年新增多个量产车型,在国内外多个品牌大批量配套上车。公司车规级IGBT和SiC模块在欧洲一线品牌Tier 1持续大批量交付,并持续新增多个IGBT和SiC MOSFET主电机控制器项目平台定点。车规级IGBT和SiC MOSFET模块同时获得多个低空飞行器项目定点,并且多个项目开始批量装机。
三安光电的车载充电机、空调压缩机用SiC MOSFET已在十余家Tier 1或整车厂客户处送样验证或实现小批量出货,主驱逆变器用SiC MOSFET持续推进在国内头部电动车企客户处的技术迭代,并同步导入多家海外Tier 1客户验证。
光伏储能市场在经历调整后需求回暖。扬杰科技等多家企业在碳化硅尤其是SiC MOS市场份额持续增加,光伏、储能、工业电源等领域是重要出货领域。
新兴应用领域成为增长新引擎。天岳先进开拓光学领域,与舜宇奥来微纳光学(上海)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开启了微纳米光学领域和新材料领域两家龙头企业合作新篇章。三安光电的碳化硅光学衬底产品已向AI/AR眼镜领域的多家客户小批量交付,面型参数已处于国际前列。
三安光电碳化硅相关产品同时在数据中心及AI服务器电源领域,已向长城、维谛技术、伟创力、台达、光宝等头部客户实现量产。在白色家电领域,已向格力、美的、TCL、小米实现批量供货,海信、海尔、奥克斯处于送样验证阶段;低空飞行器领域,已完成与小鹏、亿航等客户的对接工作,将启动评估送样工作。
分析发现,SiC器件的应用领域正加速由新能源汽车向智能驾驶、低空经济、数据中心、充电桩、光储逆变、工业电源、AI算力、消费电子等新兴领域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本土企业也在加速承接国际市场需求,特别是Wolfspeed破产事件,本土企业成为直接受益者群体,天岳先进等多家A股公司更是加速港股IPO,期望借助国际资本开拓海外市场。
展望未来
随着全球碳化硅产业进入深度变革与战略重组的关键阶段,中国企业正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从天岳先进的12英寸衬底到三安光电的8英寸全线布局,从斯达半导的车规模块大规模上车到芯联接集的代工平台突破,中国碳化硅产业链已形成从材料、芯片到模组的完整布局,在全球宽禁带半导体竞争中逐步崭露头角。
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AI算力需求爆发以及能源转型加速,碳化硅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企业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快速的产品迭代和灵活的市场策略,有望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校对/邓秋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