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研究院发布“无线智能体云平台” 加速移动智能体规模化应用

中国移动研究院发布“无线智能体云平台” 加速移动智能体规模化应用

10月12日,在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正式发布了其面向移动智能时代的关键系统——“无线智能体云平台”。该平台旨在泛在覆盖、最靠近用户的无线接入网为各类移动智能体提供一个“高确定性、强韧性、高效率”的在网运行环境,系统性破解其规模化落地的两大核心难题:一是保障移动智能体运行性能,二是确保其移动过程中的服务连续性与任务韧性,为移动智能体及相关产业生态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以具身机器人、个人智能助理、网联汽车等为代表的移动智能体,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中国移动研究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勇担移动信息现代产业链链长职责,基于中国移动6G开放试验装置积极打造“无线智能体云平台”这一新型无线网络通算智融合信息基础设施,在支持无线网络基础功能、无线网络智能体、边缘移动应用智能体的融合一体部署和运行的基础上,该平台原生支持内核级非侵入式观测能力、高精度的网络和智能体业务状态智能感知与分析能力,并引入无线智能体网关,支持多智能体高效跨域实时协同,为产业生态提供坚实的连接与算力底座。

为应对移动智能体规模化落地所面临的性能保障和服务连续性与任务韧性两大核心挑战,该平台使能了移动智能体“智能感知与闭环调控”“任务快速重建与持久通信”两大特性:

一、 智能感知与闭环调控:应对性能保障挑战

该特性旨在让传统“黑盒”式的移动智能体通信系统,转变为一个能实时感知网络和移动智能体运行状态并据此进行传输、计算、数据等多维资源按需调度的智能系统,赋予了网络自主观察、思考和进化能力,以保障移动智能体业务服务质量和效率。

为实现这一目标,无线智能体云平台构建了从感知、分析到调控的决策闭环。在感知与分析环节,平台通过无线子帧级eBPF等技术,对基站到移动智能体的全链路多维指标进行毫秒级实时采集,并利用智能模型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动态的服务质量画像及潜在风险预测。在闭环调控环节,平台基于精准感知数据,通过引入支持强实时高可靠通信协议(MCP-R,一种为无线网络增强的强实时高可靠高安全智能体通信协议)的无线智能体网关,赋能移动智能体、网络与云平台进行协同决策,实现主动的业务调度、路径切换等服务调整,将业务需求与网络资源进行精准匹配,从而保障移动智能体的极致服务体验。

二、 任务快速重建与持久通信:保障移动智能体业务韧性与连续性

该特性旨在解决移动智能体在复杂网络环境下因网络抖动、IP地址变化导致的智能体服务卡顿和长任务链失败的问题,以保障移动智能体业务的连续性。

为实现这一目标,平台构建了从任务级到会话级的双层保障机制。针对网络抖动等原因造成的短暂连接中断,平台通过模型上下文缓存与无状态续传机制,提升任务级韧性,使得智能体能够利用网络侧缓存快速恢复任务,避免了高昂的重同步成本。更进一步,为保障跨网移动时的会话级连续性,平台引入智能体应用会话标识,将应用会话与智能体IP地址解耦,通过无线智能体网关维护其映射关系,为智能体构建一条不受IP地址变化影响的“虚拟专用通道”,从而确保无缝的漫游体验。

“无线智能体云平台”为海量移动智能体提供了“高确定性、强韧性、高效率”的底层支撑,在机器人控制、自动驾驶等对业务稳定性要求极高的商业场景下,可有效提升移动智能体的任务完成率、用户交互流畅度与端到端服务质量。未来,中国移动将联合产业伙伴持续推动平台能力演进和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增强通算智融合的下一代无线网络的服务能力,为泛在移动智能体的规模化应用构筑坚实的算网底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