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要点
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起初并未打算与英伟达(Nvidia)竞争。
OpenAI 最初的核心判断很简单:解锁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关键在于更优的理念,而非更先进的基础设施。但多年前,这一观点发生了转变 —— 奥特曼意识到,更多的算力(即处理能力)意味着更强的功能,最终将带来更大的行业主导权。
周一早上,他公布了最新的重磅合作:这一合作使 OpenAI 正式涉足芯片制造领域,并进一步加剧了其与超大规模科技企业(hyperscalers)的竞争。
OpenAI 将与博通合作,联合开发定制化人工智能加速器机柜,这些设备专为运行 OpenAI 自身的模型设计。对于一家曾坚信 “智能源于更精妙的算法而非更庞大的机器” 的公司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重大战略转向。
“2017 年我们发现,规模扩张能为我们带来最佳成果,” 这位 OpenAI 首席执行官在周一的公司播客中表示,“这并非我们一开始就刻意要证明的结论,而是通过实践发现的 —— 因为其他所有方法的效果都远不如它。”
正是这一洞见 —— 即 “规模而非巧思才是关键”—— 从根本上重塑了 OpenAI。
如今,该公司正进一步拓展这一逻辑:与博通联手设计并部署定制化芯片机柜,这些芯片经过优化,可高效处理 OpenAI 的各类工作负载。
通过这笔合作,OpenAI 得以更深度地掌控自身技术栈(stack)—— 从前沿模型的训练,到拥有将这些模型转化为可持续平台所需的基础设施、分发渠道及开发者生态系统,均纳入其掌控范围。
奥特曼通过一系列密集的合作签约与产品发布,正逐步搭建起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这一模式与苹果打造智能手机生态、微软构建个人电脑生态极为相似,均以基础设施、硬件和开发者为核心。
硬件领域
通过与博通的合作,OpenAI 正联合开发定制化人工智能加速器。这些加速器不仅针对推理任务(inference)进行了优化,还完全适配 OpenAI 自身的模型。
与英伟达、AMD(超威半导体)面向广泛商业用途设计的芯片不同,这种新型芯片专为垂直整合系统打造,将计算、存储和网络功能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机柜级基础设施。OpenAI 计划于 2026 年底开始部署这些设备。
博通此次合作与苹果开发 M 系列芯片的思路相似:掌控半导体技术,即可掌控用户体验。
但 OpenAI 更进一步 —— 它不仅设计芯片,还对硬件技术栈的每一层进行工程优化。
博通的这套系统基于其以太网技术栈构建,旨在加速 OpenAI 的核心工作负载,为该公司带来物理层面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又与它在软件领域的领先地位深度绑定。
与此同时,OpenAI 还涉足消费级硬件领域 —— 对于一家以模型开发为核心的公司而言,这是一种罕见的战略选择。
它以 64 亿美元全股票交易收购了乔尼・艾夫(Jony Ive)创办的初创公司 io,这位传奇苹果设计师由此进入 OpenAI 核心团队。这一举措释放出明确信号:OpenAI 不仅希望为人工智能体验提供技术支持,更希望直接掌控这些体验。
艾夫及其团队正探索一类全新的 “原生人工智能设备”,旨在重塑人类与智能系统的交互方式 —— 不再局限于屏幕和键盘,而是追求更直观、更具沉浸感的体验。
据报道,早期概念产品包括一款无屏幕可穿戴设备,该设备支持语音输入和细腻的触觉反馈,其定位更偏向 “全天候陪伴助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电子设备。
OpenAI 在 “定制芯片” 与 “情感共鸣型消费硬件” 上的双重布局,为其增添了两个可直接掌控的强大业务分支。
重磅合作不断
OpenAI 的芯片、数据中心和能源供应整合为一项名为 “星门”(Stargate)的协同计划,该计划构成了人工智能的物理基础设施核心。
过去三周,这项计划的推进速度大幅加快,达成了多项重大合作:
综合来看,这些举措表明 OpenAI 正全力推动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使其植根于自身可掌控的基础设施之上。
“我们能够从晶体管蚀刻开始,一路思考到用户向 ChatGPT 提问后生成 token(符号)的全过程,并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 奥特曼表示,“这将为我们带来巨大的效率提升,进而转化为更优的性能、更快的模型迭代速度和更低的成本 —— 所有这些目标都将实现。”
无论 OpenAI 能否兑现所有承诺,“星门” 计划的规模与推进速度已在重塑市场:为其合作伙伴增加了数千亿美元的市值,并使 OpenAI 成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事实上的市场领导者。
目前,尚无任何竞争对手能在推进速度或战略雄心方面与之匹敌。而仅凭这一认知,就已为 OpenAI 带来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开发者生态
OpenAI 的开发者大会(DevDay)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该公司不仅专注于打造最优秀的模型,更将赌注押在使用这些模型进行开发的人群身上。
“OpenAI 正试图在多个战线展开竞争,”D.A. 戴维森公司(D.A. Davidson)技术研究主管吉尔・卢里亚(Gil Luria)指出,其竞争领域包括前沿模型、面向消费者的聊天产品以及企业级 API 平台,“在这些市场的一个或多个领域,它正同时与多家大型科技公司展开较量。”
他表示,开发者大会的核心目的,是帮助企业将 OpenAI 的模型整合到自身工具中。
“他们展示的工具令人印象深刻 ——OpenAI 在产品商业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既具吸引力又易于使用,” 他补充道,“但另一方面,他们也面临一场硬仗:因为目前来看,其竞争对手拥有远比他们更雄厚的资源。”
卢里亚认为,OpenAI 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微软 Azure、亚马逊 AWS(亚马逊云服务)和谷歌云(Google Cloud)。
开发者大会则彰显了 OpenAI 在这一领域的激进布局姿态。
该公司推出了面向开发者的 AgentKit 工具、面向企业的全新 API 套餐,以及一个全新的应用商店(App Store)—— 用户可在 ChatGPT 内部直接获取这些应用。据 OpenAI 透露,ChatGPT 目前的周活跃用户已达 8 亿。
“这完全是苹果的玩法:掌控生态系统,成为平台型企业,” 门罗风险投资公司(Menlo Ventures)合伙人迪迪・达斯(Deedy Das)表示。
在此之前,大多数企业仅将 OpenAI 视为其技术栈中的一个工具。但通过新增的 “在 ChatGPT 内部直接发布、变现和部署应用” 等功能,OpenAI 正推动更深层次的生态整合 —— 这使得开发者更难脱离其生态系统。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接替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后,也曾采取过类似策略。
为赢得开发者信任,纳德拉大力推行开源战略,并以 75 亿美元收购了代码托管平台 GitHub—— 这一举措标志着微软重新回归开发者社区。
此后,GitHub 成为 Copilot 等工具的发布平台,使微软重新稳居现代开发者技术栈的核心位置。
“OpenAI 和所有超大规模科技企业都在追求垂直整合,”Legion 公司首席执行官本・范罗(Ben van Roo)表示。Legion 是一家初创公司,专注为国防和情报领域打造安全的智能体(agent)框架。
“使用我们的模型和算力,用我们的工具构建下一代智能体和工作流 —— 这个市场规模巨大。我们谈论的是重构软件即服务(SaaS)、大型记录系统,甚至是部分劳动力市场,” 范罗指出。
SaaS(软件即服务)指一类专注于企业级软件和服务的公司, Salesforce(赛富时)、甲骨文(Oracle)和 Adobe(奥多比)均属此类。
Legion 的战略是保持 “模型无关性”(model-agnostic),专注于打造安全、可互操作的智能体工作流,这些工作流可跨多个系统运行。目前,该公司已在美國国防部的机密环境中部署相关技术,并将其嵌入 NetSuite、Salesforce 等平台。
但这种行业转变也为模型开发商带来了风险。
“智能体和工作流的发展,既让大型语言模型(LLM)的能力得到彰显,也可能降低其必要性,” 范罗指出,“无需依赖 GPT-5,也能用更小的模型和特定工作流构建具备推理能力的智能体。”
利用领先大型语言模型开发的工具和智能体,有望取代微软、Salesforce 等公司的传统软件产品。
这正是 OpenAI 急于围绕其模型构建基础设施的原因 —— 此举不仅是为了提升模型性能,更是为了降低其被替代的可能性。
OpenAI 真正的赌注并非 “最优秀的模型将胜出”,而是 “拥有最完整开发者闭环的公司,将定义下一个平台时代”。
而这正是 ChatGPT 如今的愿景:它不再只是一个聊天机器人,而是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