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过剩或持续至2026年中期,油价跌至五个月低点

供应过剩或持续至2026年中期,油价跌至五个月低点

转自:能源杂志

国际能源署(IEA)近期在其10月石油市场报告中指出,主要产油国与竞争性产区的出口增加,使得9月原油出货量出现“大幅”上升,初步迹象显示产量正超过当前消费需求。IEA估算,从本月起至2026年6月,市场平均或出现每日数百万桶的供给过剩(较此前对未来盈余的预判显著上调),这一判断直接压制了油价的短期上行空间。

市场对此反应迅速。周二,布伦特原油下跌逾3%,一度触及约61.50美元/桶;周三亚洲早盘价格仍在62美元附近震荡;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油(WTI)也接近五个月低位。交易员普遍表示,IEA的数据将已有的看空仓位进一步放大,市场对库存数据和实物流向的敏感度明显提升。

供给端的主体——欧佩克+——在近期决定继续采取温和增产的路径,同意将11月产量小幅上调约13.7万桶/日,与10月的增幅持平。IEA认为,这种逐步回补的节奏在当前需求未能明显回升的情况下,可能促使库存在年末及明年上半年进一步累积。值得注意的是,欧佩克在其月度报告中对2025年的需求仍持相对乐观态度,这与IEA的谨慎评估形成明显分歧,市场因此在供需判断上出现分岔。

对于IEA测算,市场内部意见并不统一。一些分析师指出,应结合库存所在地(海上浮动、港口储油或内陆罐区)、谁在囤货以及库存释放速度等结构性因素来理解“过剩”数字,不能简单以日均盈余量来直接断言价格方向。瑞银等机构的策略师认为,市场可能已在一定程度上计入这类下行风险,但也有人认为IEA的盈余估计偏高。与此同时,多家商品贸易商与交易公司仍公开表示,若库存持续上升,油价可能在北半球冬季期间进一步下行至每桶50美元左右。

需求端的两大不确定因素是宏观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双重影响。近来中东局势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缓和(例如某些停火与人质交换进展),这抹去了部分先前推高油价的风险溢价;而中美贸易关系再度紧张——包括关税威胁与出口管控——则可能抑制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进而压低运输及制造业燃料需求。市场参与者普遍将中美贸易摩擦视为对石油需求的潜在下行风险。

在信息面上,本周发布的美国行业与政府库存数据被认为是检验IEA预测与市场仓位的关键指标之一。若实物库存如IEA担忧般继续上升,市场看空情绪将被进一步巩固;若库存意外回落或需求端出现韧性(例如航空运输恢复强于预期或中国石油消费回升),则可能触发价格的快速反弹。

影响价格走向的核心变量可归纳为三点:一是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尤其是美国页岩)产量的延续性;二是全球下游需求的强弱与季节性变化;三是任何地缘政治或贸易突发事件对风险溢价与实际供应流向的冲击。如果低价促使高成本产能回撤,或需求超预期回暖,市场有望在2026年中年前实现重新平衡;反之,则或进入更长期的去库存阶段,价格承压时间延长。

行业内的声音呈现分歧与谨慎并存的局面。部分贸易商高层在公开场合警示,若库存继续累积,圣诞节前后油价跌入50美元区间并非不可能;另一些分析师则认为即便原油价格偏软,部分精炼产品市场仍存在结构性紧张,这会为能源市场带来额外不确定性。总体而言,当前市场已显著偏向防御性布局,对冲基金与动量交易策略普遍保持高度警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