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池板块分化加剧,逆势增长的企业都做对了什么?

新能源电池板块分化加剧,逆势增长的企业都做对了什么?

作者:唐鹏军 和君咨询资深咨询师;张建房 和君咨询高级合伙人;吴桐 和君咨询助理咨询师

自2019年起,在全球“双碳”目标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的双重驱动下,锂电池产业完成从政策依赖到市场主导的转型,成为核心赛道。但2024年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重塑期,科创板新能源电池板块7家核心企业总营收573.62亿元,仅为宁德时代的15.84%,且板块营收下滑22.42%,远超宁德时代9.70%的降幅,呈现“营收收缩与盈利修复并存”的分化特征。

2025年上半年,企业K型分化加剧:博力威营收增62.25%、厦钨新能净利润增27.76%实现逆势增长;孚能科技营收降37.58%、容百科技亏损,仍受价格战冲击。

宏观变局:三重压力下的行业新常态

政策与贸易:转向产业链出海

全球碳减排承诺为产业提供长期支撑,但美欧贸易保护政策推动供应链重构。2025年上半年,企业海外布局成效初显:厦钨新能与法国Orano合资的4万吨三元材料项目预计2025年四季度投产;孚能科技土耳其基地6GWh产线达产,依托海外高毛利订单实现净利润减亏;珠海冠宇推进马来西亚基地建设,威迈斯泰国基地预计2025年Q4试产并获欧洲车企定点;先惠技术德国子公司盈利且获大众认证。

需求与技术:新场景破局与路线多元

传统动力电池市场进入存量竞争,但AI终端、低空经济等新场景打开空间。2025年上半年,珠海冠宇无人机电池营收增超200%,博力威储能电池营收占比达17.7%(同比+442%),孚能科技向eVTOL客户供应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路线上,天奈科技单壁碳纳米管批量出货,容百科技固态高镍正极吨级供应,钠电材料产线在建。

业绩分化:科创板与龙头的差距分析

科创板企业与宁德时代的差距体现在规模、抗风险能力与研发效率上。2024年科创板7家企业总营收仅为宁德时代的15.84%,抗风险能力更弱。2025年上半年,企业分化为三类:

修复增长型:博力威、厦钨新能、先惠技术依托新场景或海外业务实现营收、利润双增;

承压调整型:孚能科技、珠海冠宇虽营收下滑或增速放缓,但通过海外订单、细分业务实现减亏或微增;

深度亏损型:容百科技、大全能源受传统业务价格战或原材料降价影响,亏损扩大。

研发方面,科创板企业研发强度虽高,但投入绝对值远低于宁德时代(2024年宁德研发费用是科创板7家总和的4.6倍),且转化效率分化:先惠技术、孚能科技实现“技术-订单”转化,天奈科技、容百科技投入产出比待提升。

突围策略:聚焦差异化与精准布局

坚守差异化定位

放弃规模对标,深耕细分领域:厦钨新能聚焦高电压钴酸锂(全球市占率超60%);天奈科技卡位碳纳米管导电剂(中国市占率53.2%);珠海冠宇、博力威抢占无人机、储能等新场景。

提升研发效率

聚焦单点技术突破,如天奈科技深耕碳纳米管、威迈斯主攻车载电源;引入AI工具缩短研发周期;推动产研融合,将研发与客户需求绑定。

审慎全球化布局

以订单锁定为前提,与客户深度绑定(如孚能科技与奔驰合作);构建本土化能力;分阶段投资控制风险,如厦钨新能、容百科技按进度推进海外产能。

当前新能源电池产业竞争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科创板企业需依托“小而专”的差异化优势,在新场景中实现技术适配与商业化落地,以创新推动产业链从“规模红利”迈向“技术红利”。

参考文献

[1]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

[2] 科创板锂电池企业、宁德时代2024年年报、2025年半年报及相关公告

[3]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4年全球碳减排进展报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