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与产能优化齐头并进钢铁行业力稳基本盘

绿色转型与产能优化齐头并进钢铁行业力稳基本盘

 

 

图虫创意/供图

证券时报记者 余胜良

9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下称《方案》),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

近年来,钢铁行业持续下行,稳增长压力较大。其中,供给总量过大、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制约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问题。

压力之下,行业呈现出诸多积极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工业用钢占比达到一半,技术创新不断突破,部分企业脱胎换骨转向研发型企业,产品毛利率逐渐提高,为未来两年的稳健增长打下扎实基础。

年均增长目标:4%

《方案》明确,今明两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在钢铁产业控制产量的情况下,达成这一目标有无困难,又将如何实现?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下称“信息标准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向好态势不断稳固,钢铁行业提质升级不断加快,未来两年实现这个目标,行业信心很足。”

张龙强表示,2025年钢铁消费需求仍在下降,但供应端压减的规模更大,供需关系优化提振了行业预期。原料成本下降则是另一大助力。铁矿石价格同比下降,焦炭虽短期小幅上涨但整体低位运行,成本降幅总体上大于钢材价格降幅,为盈利释放空间。此外,“两新”政策带来的1400万吨以上粗钢增量需求,也为行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撑。

早在2025年元旦过后,信息标准院便通过内部分析预测2025年钢铁企业盈利将不低于2024年,如今行业走势与这一预判高度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行业“稳增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规模扩张。“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表示,当前语境下的增长,更侧重“效益平稳与回升”,具体体现在工业增加值的提升上,而不是销售规模。工业增加值涵盖利润、税收、员工薪酬及折旧四方面,其中利润增长是核心驱动。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避免行业无序竞争;另一方面需扩大有效需求,并推进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

结构改善

“2024年是中国钢铁品种结构的转折年。”张龙强表示。他提供了一组数据:2024年,中厚宽钢带产量突破2亿吨,首次超过钢筋,成为中国产量最高的钢材品种;与此同时,钢筋产量跌破2亿吨,较2020年的2.68亿吨减少7300万吨。

更具标志性的变化是,建筑用钢与工业用钢占比首次实现“五五开”。此前,建筑用钢占比长期维持50%以上,高时达56%―58%。“这一变化并非偶然,而是房地产行业调整与工业升级共同推动的结果。”张龙强分析,随着中国工业化向高端迈进,工业用钢需求持续增长,而建筑用钢需求逐步回落,这一趋势将不可逆转。

对于河北、山东、江苏等传统建筑用钢集中地区的转型问题,张龙强表示:“这些地区产品结构转型由来已久,正逐步退出螺纹钢产线,新建板材等工业用钢材生产线。”

关于行业产能调整,受房地产建设下降影响,目前国内钢铁需求较峰值时期已减少1.6亿吨。

2024年,中国粗钢产量10.05亿吨,比前一年下降1.7%;国内消费量8.92亿吨,同比下降4%以上。

对于未来需求走势,徐向春认为,普通钢材需求占比下降将是长期趋势,但短期内无需过度悲观。“房地产销售与新开工已降至超跌水平,未来几年经过调整后,需求或小幅回升,不会再出现线性下滑。预计未来10年,钢铁总需求将基本保持稳定,不会持续大幅下降。”

信息标准院预测,未来中国粗钢产量将逐步回落:2030年预计降至8.8亿吨,2035年为8.2亿吨,2050年仍将在6亿吨以上。“产量下降不代表行业衰退,而是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未来,中国钢铁将更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从‘规模领先’转向‘质量引领’。”张龙强表示。

技术进步

“多年前,大家经常谈论中国连圆珠笔笔芯钢都造不出来;更早的时候,连生产罐头的超薄耐腐蚀钢材都要依赖进口。”谈及行业技术变迁,张龙强感慨万千。如今,中国钢铁早已突破这些“卡脖子”难题――航母甲板钢、特种用钢等曾经“遥不可及”的高端产品相继落地,部分产品实现了全球领跑。

据信息标准院统计,截至2025年,全球首发钢铁产品排名前五位的钢铁企业已累计发布153种新品。“全球首发意味着很难有先例可循,主要依靠自主研发。”张龙强解释,以太钢集团的笔尖钢为例,从立项到研发落地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但其技术积累和工艺突破,是无数科研人员长期攻关的结果。

对于外界曾关注的“为何部分小众高端钢材仍需进口”,张龙强也给出了客观解答:“这并非技术问题,而是性价比考量、市场规律使然,并非能力问题。”

他表示,这背后是工业4.0时代的卧薪尝胆。中国10年来工业互联网+到现在AI+,大量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出现了质的变化。钢铁行业同样如此。

“理论上讲,各类钢材品种中国都可以生产,主要取决于性价比。”张龙强表示,中国已经进入钢铁强国序列。

环保升级

绿色增长仍是行业重要的发力点。徐向春表示,钢铁行业虽传统上被视为高耗能行业,但在超低排放改造上成效显著――自“蓝天保卫战”以来,行业在颗粒物、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治理上进步明显,部分钢厂环境清洁度远超外界预期,“现在钢厂里面很干净,早已不是公众印象里到处都是灰尘的情景了”。

“过去大家习惯性认为发达国家环保要求更高,现在我们从观感和数据对比两个维度都能发现,中国钢铁的环保排放水平居全球之首,我们的标准要求明显严于其他国家。”谈及环保表现,张龙强表示。

这一成果背后,是行业的巨大投入。据测算,中国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全过程)吨钢投入达474元,改造后吨钢运行成本达218元。这体现了钢铁行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决心。

如今,中国钢铁的超低排放已形成“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管控、清洁运输”三位一体的体系,而国外企业大多仅实现有组织排放。“单论有组织排放,我们一些指标的排放量比国外标准严苛了一个数量级(差一个0),已经做到了全球引领。”

按照既定目标,中国钢铁行业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80%以上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目前看这一目标完全能够实现。“这不仅是政府要求,更是行业共识。2017―2021年行业盈利好转后,企业主动投入环保改造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形成了‘环保促发展、发展反哺环保’的良性循环。”张龙强表示。

钢企积极转型

为了适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下的钢铁需求变化,一批钢铁企业积极转型,力保基本盘稳定。

徐向春表示,一批企业早早地在产品结构升级上下功夫,转向高附加值的板材、优特钢等领域,业绩改善具备实打实的支撑。

沙钢的转型颇具代表性。作为传统民营钢企,沙钢早于10年前便布局板材生产,2024年以来螺纹钢产量相比高点下降90%,成功实现从建筑钢材向制造业用钢的转型,其生产的电工钢、海洋工程用钢等,即便在行业大环境不佳时,销售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华菱钢铁的转型则更具“逆袭”色彩――上一轮供给侧改革期间,华菱钢铁一度承压,此后公司痛定思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与内部管理改革,如今其产品已适配制造业高端化需求,经营业绩在行业调整中的降幅远低于同行。今年上半年,华菱钢铁重点品种钢销量占比达到68.5%,同比提升3.9个百分点;共开发75个新产品,实现6个产品“国内首发”或“替代进口”。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9.85%。

南钢股份也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公司重视研发投入,高毛利产品占比越来越多,盈利能力出色。南钢股份聚焦“卡脖子”领域,独家供货国产大型邮轮钢板和型钢,实现4―8毫米厚度钢板公差精准控制;超低温用9%Ni(镍)钢、超高强耐磨钢板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今年上半年,公司先进钢铁材料销量同比增至133.72万吨,占钢材产品总销量的29.77%,占比同比增加2.64个百分点;毛利率达20.26%,同比增加2.32个百分点。

钢之家董事长吴文广认为,有些钢材虽用量不大,但生产十多万吨钢材的利润,跟百万吨普通钢材相差不大,这一差别驱动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国内钢铁企业还积极拥抱AI。宝钢股份2025年2月启动“2526”工程,成为宝钢AI转型的顶层设计。公司2025年上半年新增AI场景落地超150个(全年目标300个),关键工序AI覆盖率突破85%,较2024年底提升12个百分点。在AI驱动下,工序优化累计降本超2.3亿元。

徐向春表示,AI对钢铁行业助力明显,以回收废钢为例,此前很难评估废钢价格,但现在AI可以很快给出精准评估,该技术已出口到海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