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4日,以“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为主题的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在北京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闭幕。大会期间,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涉农领域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及优秀青年代表齐聚一堂,与国内农业科技界人士共探全球农食行业发展难题。
图片来源:大会主办方供图
据大会披露,近年来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升,杂交水稻、智能农机、节水农业等技术不仅支撑国内粮食产能稳定,更通过国际合作走向全球,成为助力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成果成为国际专家热议焦点。大会期间,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首席科学家Sandra Milach和盖茨基金会农业发展主任Martien van Nieuwkoop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采访时,高度赞扬了中国在小农户适配技术、粮食安全保障、气候变化应对等领域的全球贡献,直言中国经验为发展中国家破解农业难题提供了“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以非洲为例,Sandra直言,引入和推广杂交水稻等高产技术,是帮助非洲摆脱粮食进口依赖、实现自给自足的关键一步。
“(中国丰硕农业科技成果方案的共享)是中国、非洲乃至全球市场‘共赢’的局面。” 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如是说。
一个国家需将农业GDP的1%投入研发 才能满足人口需求
“如果你观察(经济)增长对减贫的弹性,会发现农业领域增长的减贫弹性是其他行业的四倍。”盖茨基金会农业发展主任Martien van Nieuwkoop对每经记者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农业发展对于减贫的特殊重要性。
他认为,中国在过去四十年里实现的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其根本驱动力之一便是对农业发展的投入,特别是农业研发的持续性投入。
Martien van Nieuwkoop 图片来源:大会主办方供图
Martien为记者算了一笔账,行业内有一条不成文的“黄金法则”:即一个国家需要将其农业GDP的1%持续投入到研发中,才能获得必要的增长以满足人口需求。中国在过去数十年间始终遵循甚至超越了这一定律。相比之下,“非洲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对农业研发的投资不足其农业GDP的0.5%”,这种投入的巨大差距,直接导致了生产力增长的停滞。
投入不足的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发展主导权的缺失。Martien坦言,过去非洲部分地区可能过度依赖官方发展援助(ODA),而未能像中国一样,始终将发展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强调,“援助可以发挥作用,但未来其作用可能会减弱。最终,各国必须自己把握主导权。”
Martien认为,非洲国家需要加强自主规划和投资,将农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同时,来自中国的经验必须进行深度本土化调整,即“非洲化”(Africanized)。“非洲的作物与中国不同,比如在一些国家,木薯是主要粮食作物,而非水稻。”此外,当前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AI)的兴起,也为非洲农业提供了更多可能。
如何实现有效的“非洲化”?
Martien给出的关键词是“共同创造”(Co-creation)。他解释说,中国农业领域的经验和创新在非洲的落地,不应是简单的 “复制粘贴”,而是需要与非洲本地的科学家、政府和农民等进行有效协作,共同调整和改造方案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目前,盖茨基金会正积极与中国合作伙伴及国际多边组织合作,开展非洲科学家能力建设项目。“下周,一批非洲科学家将在此项目的支持下来中国接受系统培训,以期提升非洲本土科研能力,使其更好地参与到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共同创造’进程中。” Martien向记者透露。
国际专家:中国杂交水稻技术 有助非洲农业实现跨越发展
如果说宏观的投入模式为非洲指明了方向,那么中国在微观层面服务于小农户的技术创新,则被视为提升非洲农业产量的“捷径”。
Sandra Milach 图片来源:大会主办方供图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首席科学家Sandra Milach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农业主体与非洲相似,都是以小农户为主,这使得中国的许多技术创新具有天然的适用性。
“为中大型农场设计的创新与为小农户设计的创新截然不同,后者需要更适配的设备和机械化方案。” Sandra举例说:“像无人机植保、田间小型机械等,都是非常适合小农户的创新。”这些技术有潜力帮助非洲小农户提升生产效率。
在众多技术中,Sandra特别强调了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她认为这项技术能帮助非洲农业实现跨越发展(leapfrogging)。数据显示,非洲每年需要进口价值高达60亿美元的稻米,同时在小麦上还要花费另外50亿美元,这对于一个拥有全球最大片未开垦可耕地的地区来说,是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粮食安全隐患。“我们甚至不用要求产量提升五到十倍,仅仅是翻倍,就将对非洲的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产生巨大影响。”
她认为,引入和推广杂交水稻等高产技术,是帮助非洲摆脱粮食进口依赖、实现自给自足的关键一步。据悉,中国部分产区水稻亩产可达1000公斤以上,而非洲当地常规稻亩产普遍不足200公斤。
事实上,中国小农户适配技术的全球影响力已逐步显现。根据《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首个三年规划,中国已向非洲派出500余名农业专家,培训近9000人次。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30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带动当地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惠及100多万非洲小农户。
樊胜根 图片来源:大会主办方供图
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对每经记者指出,中国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农业科研投入国,这些丰硕的科技成果完全可以与非洲分享。“例如,我们与盖茨基金会、非洲农业科研机构和中国农业科研有关单位合作,共同分享技术和经验。当非洲粮食增产后,不仅解决了自身问题,还可能向中国出口,减少了其在全球市场的采购需求,从而稳定了全球粮价。”樊胜根教授形容这是一个中国、非洲乃至全球市场“共赢”的局面。
而农业发展如何应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Sandra指出,未来的农业创新需要提供更具气候韧性的种子(Resilient Seeds)。农业占用了全球70%的淡水资源,因此当前农业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如何以更低的灌溉需求种植农作物,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升温、水资源更加匮乏等广泛影响。
“中国在提升气候韧性的育种领域有着强大的创新研发能力,为全球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Sandra总结称。
记者|郑雨航
编辑|段炼 兰素英 易启江
校对|何小桃
|每日经济新闻 nbd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