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投顾杨德勇:缩量反弹不是 “隐患”,反而是健康信号

和讯投顾杨德勇:缩量反弹不是 “隐患”,反而是健康信号

承接此前对 9 月 5 日 A 股行情的分析,今日市场虽迎来全面反弹且幅度不小,但 23000 亿的成交量较前期 25000-30000 亿的水平明显收缩,不少朋友担忧 “缩量能否支撑市场恢复此前上涨节奏”。结合成交量收缩的本质原因、行业板块特征,我们可更清晰地判断当前市场状态,以及未来行情的核心变化 ――方向向上不变,但涨速与涨幅将明显放缓。?一、先解疑:缩量反弹不是 “隐患”,反而是健康信号?很多人将 “缩量上涨” 等同于 “动力不足”,但今日的缩量需从 “本质原因” 拆解,而非简单套用过往经验:?1. 缩量的核心逻辑:卖盘减少,而非买盘不足?今日成交量收缩,根源在于 “抛压提前释放 + 场内看涨情绪升温”,而非资金不愿进场:?其一,前几天连续三根中阴线已释放部分抛盘,尤其是不坚定的散户筹码与短期获利盘,抛盘释放后,市场内的卖盘自然减少,成交量下降本就是正常现象;?其二,今日全面收涨的行情,进一步抑制了场内投资者的卖出意愿 ―― 不少个人投资者即便已挂好卖单(比如高挂 5 分钱),但看到股价持续上涨,会主动撤单等待更高价位,这直接导致 “卖单减少”,进而拉低成交量。?2. 缩量涨的关键意义:场内共识增强,无额外抛压?在上涨过程中卖盘减少,本质上反映的是 “场内看涨共识增强”―― 没有新增抛压,说明持股者对后续行情有信心,不愿轻易离场。这种 “缩量涨” 不同于 “无量空涨”:前者是 “卖盘主动减少”,体现的是市场稳定性;后者是 “买盘被动不足”,才是上涨乏力的信号。因此,今日的缩量反弹不仅不危险,反而说明当前市场处于 “无额外抛压” 的健康状态,为后续行情铺垫了稳定的基础。?二、再看行业:高涨幅股震荡等业绩,中小市值成长股接棒?从行业板块表现来看,当前市场已出现 “结构性切换”,这种切换直接决定了未来行情的 “节奏放缓”:?1. 累计高涨幅股:进入 “震荡等业绩” 阶段,涨速放缓?以科创板的寒武纪、创业板的新易盛、中际旭创为代表的累计高涨幅品种,近期呈现 “震荡整理” 特征 ―― 短期即便下跌也能快速收回,未出现持续回调。背后逻辑很明确:?这类股票前期涨得太快,股价已部分透支短期预期,需要 “等业绩兑现” 来匹配估值;?从资金层面看,高位放量并非 “出货”,而是 “机构资本换手”―― 既有获利了结的机构,也有看好长期逻辑的机构进场,尤其是新易盛、中际旭创被调入富时 A50 指数后,境外被动资金还将陆续配置,进一步支撑股价。?这意味着,这类高涨幅股短期无大跌风险(有资金承接),但也难再延续此前的快涨节奏,更多是在震荡中消化估值、等待业绩,对指数的 “正向推动作用” 会逐步减弱。?2. 中小市值成长股:增量资金进场,但对指数贡献有限?与高涨幅股形成对比的是,电池、清洁能源等行业近期明显放量上涨,且出现 “增量资金进场” 的迹象 ―― 这些行业具备 “行业回暖 + 业绩增长” 的逻辑,是当前资金重点布局的方向。?但需注意,这类行业的整体市值相较于寒武纪、新易盛等品种偏小,即便持续上涨,对上证指数、创业板指数的 “直接贡献度也较低”。比如某电池细分龙头涨 5%,可能仅带动创业板指数微涨 0.1%,远不及新易盛这类大市值品种 1% 涨幅对指数的拉动效果。?三、终结论:方向向上不变,涨速与涨幅将明显放缓?综合缩量的健康性与行业的结构性特征,我们可得出明确结论:未来市场向上的大方向不变,但涨的速度和幅度会显著放缓,原因有三:?高涨幅股节奏放缓:作为此前推动指数上涨的 “主力”,这类品种进入震荡等业绩阶段,无法再像 8 月那样 “快速拉涨”,直接拖累指数整体涨速;?接棒品种贡献有限:电池、清洁能源等中小市值成长股虽有增量资金进场,但对指数的拉动作用较弱,难以撑起 “每月涨两三百点” 的快节奏;?快涨不具备持续性:8 月那种 “一个月涨两三百点” 的行情本就属于 “阶段性加速”,若持续下去,没几个月指数就会冲到 6000 点,明显脱离市场实际估值与业绩支撑,不符合牛市 “慢牛” 的健康逻辑。?四、后续策略:适应 “慢节奏”,聚焦中小市值成长股?基于 “方向向上、节奏放缓” 的判断,后续操作需调整思路:?不必纠结于 “指数能否快速破 3888 点”,而是聚焦 “结构性机会”―― 重点关注电池、清洁能源等 “行业回暖 + 业绩增长 + 中小市值” 的品种,这类板块有增量资金进场,且估值未过度透支;?对于累计高涨幅股,若已持有可继续观望(无大跌风险),但不建议追涨;若未持有,无需强行介入,等待业绩兑现后的明确信号;?保持耐心,接受 “慢涨” 节奏 ―― 牛市不是 “每天都大涨”,震荡整理、节奏放缓反而能让行情走得更远,避免因追求快涨而盲目追高。?综上,今日的缩量反弹是健康的信号,市场向上的大方向未变,但 “快涨阶段” 已过,接下来将进入 “慢涨 + 结构性机会” 的新阶段。适应这种节奏,才能更稳妥地把握后续机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