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露
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车险累计承保机动车超16亿辆次,科技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这一组数据生动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保险行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从资负两端发力,加大对社会民生和实体经济的保障力度,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日益凸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表示,展望“十五五”,保险业将持续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覆盖面,在保民生、稳增长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深化转型 激发内生动力
“十四五”期间,我国保险业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综合实力更加雄厚,行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从规模看,保险业发展势头强劲,保费收入、资产规模等实现稳步增长。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为5.70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6%;截至2025年6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67%;截至2025年8月末,保险业总资产突破40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72%。
从质量看,保险业发展稳健性显著增强,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2022年,偿二代二期规则正式落地,通过完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新增资本规划要求等,促进保险公司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4.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7.8%,较偿二代二期规则实施首年末均有提升。
与此同时,保险业深化转型,直面并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不断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何小伟表示,“十四五”期间,监管机构推动诸多改革,如车险综合改革、“报行合一”改革、个人营销体制改革、人身保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等措施,直面制约行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聚焦主责主业 强化科技保险保障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创新保险服务和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保险保障网。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
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保险业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满足不同年龄及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险保障需求。比如,多家保险公司通过发展商业保险年金、建设养老服务生态圈,更好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养老保障需求;针对新业态、新市民群体,多家保险公司推出专属保险产品、参与国家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险试点,解决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难题。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保险业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风险保障。“十四五”期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4万亿美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52%;强化科技保险保障,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李晓林表示,我国保险业正以全形式、全形态保险,实现全国性、全产业、全领域、全灾种的各层级风险结构重组,护航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壮大耐心资本 注重权益投资
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是市场上稀缺的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十四五”期间,保险业持续深化保险资金运用,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发展注入长期稳定的金融“活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教授郑伟表示,保险业积极培育壮大耐心资本,着力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多家保险公司积极响应政策,加大入市力度。目前,金融监管总局已先后批复三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试点规模合计2220亿元。多家险资机构相关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公司权益市场投资规模较此前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保险资金还通过债权、股权等多种形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从基础设施到重大水利工程,从科技创新到高端装备制造,其背后都有险资的身影。李晓林表示,保险业将庞大的可投资资金精准投向符合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领域。这些资金成为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长期资本来源。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表示,我国保险业发展正迎来新使命、新机遇。保险业将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提升长周期、跨周期经营管理能力,推动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深化转型。
评论